歼-20遭遇碰瓷?理想汽车再陷侵权风波,营销边界何在
歼-20。国之重器。岂容商业碰瓷?
2025年9月,一场本应展示品牌荣耀的航空展合作,将理想汽车推上了知识产权侵权的风口浪尖。中国航空工业文化中心的一纸质询函,直指理想汽车未经授权使用歼-20、歼-10等军机形象进行广告宣传。这已是理想在短短三个月内,第二次因营销手段引发争议。
理想汽车回应称,相关宣传是长春销售公司与长春航空展的合作项目,并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暂停相关宣传”。但中航工业方面明确表示,其品牌中心从未向任何航展服务供应商授予军机形象授权权限,理想汽车的所谓“沟通确认”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从重卡对撞到军机同框:营销的边界在哪里?
时间回拨到7月29日。理想i8上市发布会上,一段与8吨乘龙重卡的对撞视频震撼全场。重卡车轮弹起、驾驶室分离,理想i8却号称“A/B/C柱无变形”。东风柳汽随即发布声明,指责理想“自定义碰撞条件”,通过特定场景测试制造非常规结果,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业内专家指出,商用车与乘用车安全理念本就不同——卡车为保护驾驶员采用“驾驶室后移技术”溃缩吸能,而非硬性抵抗。将复杂的安全性能简化为视觉冲击的“胜负对比”,既误导消费者,更破坏行业生态。
知识产权:不可逾越的红线
军机形象的特殊性,使得此次侵权事件远比卡车对撞更为严峻。中航工业作为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其对旗下飞机型号形象的管理极为严格。早在2015年,深圳市一家公司就曾因生产销售歼-10模型被判侵权,赔偿43万余元,当时法院明确认定飞机模型受《著作权法》保护。
理想汽车两度陷入侵权争议,暴露出其营销策略中对知识产权尊重的缺失。无论是卡车品牌的商业声誉,还是代表国家实力的军机形象,都不应成为博取眼球的工具。
反思与前行:营销应建立在尊重与专业之上
理想汽车两度致歉。但教训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营销的本质是建立信任,而非制造对立。真正的安全信任,应建立在可验证的数据链条上,而非“重卡碾压”的视觉狂欢。车企在展示产品性能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合法的原则,尊重友商权益,恪守法律底线。
创新营销固然重要,但任何时候,尊重知识产权、恪守商业伦理都是不可动摇的底线。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负责。
毕竟。安全不是噱头。信任无法碰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