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人生有三难:一是起床,二是赚钱,三是改名。但没想到,连比亚迪的高管都开始琢磨怎么给自己改个让人过目不忘的新名字。这场轰轰烈烈的“改名风潮”,很难说是不是从灵魂深处来的顿悟,但“不会武功的武功李云飞”一夜之间变脸成了“比亚迪李云飞”,着实让吃瓜群众差点以为微信又接了个新广告。想当年,他的名字里还有武功,一个现代江湖中挥斥方遒的侠客,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工牌照上的流水号,品牌和个人强行捆绑,正儿八经成了比亚迪移动宣传看板。
名字改得像开年会的Bingo环节,眼花缭乱地从江湖老友变同事。自媒体和营销号这就开始分析,李总是不是因为听劝,还是真的“入戏太深”,早已实现了自我革命。谁让互联网就是个大澡堂,大家都是光着膀子相认,今天姓李名云飞,明天就只能是比亚迪的李老师。毕竟,一个名字挂着公司品牌,好查好记,也省得以后加班算工龄还要证明“是我”。
别以为这只是个人换个ID的事,毕竟互联网时代你改名他买单,一个公司连人都开始品牌化,那就不是小打小闹,是全员参与营销风暴的大棋局。有多少人以为,“比亚迪李云飞”就是“比亚迪的李云飞”?以后你找个对象都得多加个品牌前缀,结婚证直接印“XX公司XXX”,离婚法院都得念品牌口号,说不定还能打广告。将来孩子上户口也别用祖宗十八代的大名了,直接叫“某品牌某某小朋友”,省得大数据拉错人。
玩笑归玩笑,李云飞同志这波改名操作可不止自家门前扔块石头,这背后映照着比亚迪整个品牌梳理的思路。如今想低调都难,什么叫主动爆光?这就是。品牌的高光时刻,一定要全民刷存在。从海洋网的七拼八凑,到现在清清爽爽一片大海,海鸥、海豚、海豹、海狮……连鲨鱼都要加班排队,形成了中国车市里最奇妙的“水族馆”。以前是生物船舶乱斗,现在一键理发,无论你是路边小鸥还是江中大狮,全都统一套餐,甲方爸爸再也不怕记混。
想象一下,以前买比亚迪的客户,面对产品命名表:海鸥、e2、护卫舰、宋PLUS,一时半会儿还真以为进了隔壁军事博物馆。有人说买个护卫舰开回家,我脑补的画面直接是家门口刷两桶漆,写上“此地禁止游泳”。现在好了,爱吃鱼还是爱看海滩,一路畅通无阻。消费者不必再用Excel表格对照配置,数字+物种的组合拳,简直教科书级别的“取名大全”,比早教培训班还规范。
改名容易,统一难。比亚迪的策略可不像某些互联网巨头,只会换UI然后发个公告安慰股民。人家这是“结硬寨打呆仗”,把品牌建设和车型推新玩成了“合家欢”。今年海狮06上市,电池混动三款任君挑选,商场如战场,买车比点菜还干脆。过去买车是一场娱乐综艺,现在是快进到终极答题,全程高效。
再说咱们的主角李云飞,本身就是公司形象的头号演员。你说以前他那网名,多少带点江湖混沌的味道,现在改成了标准品,似乎也不得不承认,比亚迪正义凛然地走向品牌主义的高级阶段。想想车市卷了这么多年,比亚迪打通从产品到人设一条龙服务,搞得像现代企业版的“人生一串”,谁还敢不把微信昵称洗成宣传口号?万一老板半夜查岗,打着加班的名义刷存在感,说不定还能晋升年度最佳榜样。
说到品牌统一大业,比亚迪近年是越玩越大。你以为只是在车里加个新按键?人家可是拖家带口往世界舞台上冲。什么龙舟入奥,欧洲杯冠名,国际米兰肩并肩,改天世界杯搞不好也能看见“BYD”在球场边换广告。这就叫“品牌出海”,你以为汽车只会四个轮子转,人家连划船的桨都要染成自己颜色。把企业文化和体育精神胡乱捆绑,还真就能营造出个“民族品牌走出深巷”的既视感。
公关片子更是会玩,把宣传片拍成奥斯卡参赛短片。徐京坤扬帆出海,仿佛不是车企卖车,而是英雄闯荡四海蹦极。谁说只有外国汽车能“开疆拓土”?比亚迪顺手拈来“强者不抱怨”,直接让卷王和加班狗都陷入沉思——难道是要靠精神文明拯救大家的腰椎?再到今年的手,什么治水、拓荒、造纸,全是中国人必杀技。这宣传混剪片你说是创新驱动也行,说是苦情剧也不亏。造车能拍成《人类简史》,你不服都不行。
品牌建设搞得像明星出圈,产品+人设+体育+文艺+自驱力,五花八门捆一起。企业做大了,连高管改个名都像头条新闻,想低调都得排队开会审批。李云飞这样一改,大有“我和祖国一起成长,要哭就哭在logo里,要笑得笑给媒体看”的气势。有人说这是听了外部劝告,其实这年头谁还不是被高压锅和市场倒闭逼出来的“以终为始”?品牌化就是肥皂水,洗到最后哪都留不下“个人英雄主义”的泡沫。
你以为这种品牌绑定只是形象工程?错,中老年人改个样式,还得孩子认脸,企业改个ID,股东都要举牌子投票同意。要记住,不是比亚迪李云飞需要比亚迪,而是比亚迪需要李云飞这样的移动KPI广告牌。这种品牌化人设捆绑,如果哪天经济形势允许,没准大家连孩子也能用公司注册个“原厂配件”。
说到底,信息社会流量即真理,都讲究一个“容易记住”。产品命名能不拗口就不拗口,高管ID能简洁就简洁——走在路上都像活人广告牌,说不定还得防止其他品牌在背后贴小广告。以后开发布会,谁家高管改名不带品牌,分分钟被企业文化批斗发朋友圈,更别提什么偶像包袱,妥妥的“流量即本体”。
当然,说品牌进化其实就是产品经不起折腾。你以为比亚迪只是广告词里有创新?人家车里车外都在升级。比如腾势N9的电动门用上挥手开关,这用极客思维服务用户体验。技术升级加点小心思,反正比亚迪造得出,用户要得起,互相开心。用户觉得不爽,工程师立刻奋笔疾书出新功能,哪像隔壁某些品牌端着架子,“你用不了我制造商也不背锅”。
但别以为品牌升级只是噱头,人家可是真把自己往国际化大路上裹。一个国产品牌敢跟国际大牌扳手腕,这年头不是谁都能拍着胸脯上赛场。比亚迪下了水,搞体育、搞艺术、搞人设,还一拍脑门干掉“船舶和e系列”,一边巩固品类一边修路引流。这投石问路的勇气,放在普通公司早就被财务KPI劝退一百遍了。
有人要问了,换个名字,统一品牌,就能高枕无忧吗?老实讲,这年头改名跟搭讪差不多,改得勤不如活得好,更别说造车的活本来就难。现在好多公司一改名,业绩直接变脸,市值比青岛大虾都还会翻跟头。比亚迪这步棋看着没毛病,改名统一未必能化解一切焦虑,但造品牌这活,跟玩命改名一样,总有一种“虽然感觉用处不大,但就是要做”的冲动。
所以李云飞同志辛辛苦苦十五年,无聊地改了个名,结果成了全网讨论热点。大家其实也一样,表面看是给自己加了个大厂名头,其实心里都和“不会武功的武功李云飞”一样混沌:江湖很大,套路更多,品牌往死里培养,一不小心就成了生态链里的配角。最后,唯愿高管们都能“认可品牌绑定,享受生态升级”,万一哪天想改回自己的名字,还能心安理得,不被说成“叛逃出走”。
至于我们这些伪文艺、真打工人,看着这些官方ID换来换去,不禁感叹一句:人生如改名,改着改着就叹口气——只是,不知道下次会轮到谁,毕竟谁还没点不能说的品牌历史呢?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