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断崖背后
今年上半年,路虎国产车型销量仅7056辆,其中揽胜极光卖了631辆,发现运动版369辆。这个数字放在十年前,简直不可想象。那时候,4S店门口排队加价提车是常态,有人为了早点提车,宁愿多掏两三万。如今,经销商直接降价16万甚至19万,展厅里依旧冷冷清清。我亲自去了一趟北京亦庄的经销商门店,销售坐我旁边叹气:“现在一个月能走两台车,都算运气好。”
更讽刺的是,整个豪华车市场并未萎缩。理想、宝马、奥迪同期销量均突破20万辆,部分品牌同比还在增长。全国乘用车总销量同比增长11.4%,车市整体向上。可路虎却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国产加进口合计不到2.1万辆。这已经不是“行情不好”能解释的了。我在翻阅乘联会数据时,手指停在那一行数字上,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不叫下滑,这叫塌方。
逼格去哪儿了
十年前开一辆揽胜极光,等于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无声的宣言:“我成了。”那时候,车身线条一出来,整条街的视线就跟着走。它不靠喇叭说话,靠的是那种从底盘升腾起来的“贵气”。我一个朋友当年咬牙买了顶配,停在老家县城广场,亲戚围过来拍照,有人甚至以为是政府用车。可现在呢?他去年想换车,打开手机比了一圈,最后选了理想L9。“空间一样大,座椅能按摩,语音还能控制空调,关键是油耗只有三分之一。”他说这话时,语气里没有遗憾,只有清醒。
现在的消费者不再为“看起来贵”买单。比亚迪仰望U8能原地掉头,问界M9带激光雷达自动泊车,连小鹏都能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而路虎还在用十年前的车机架构,点个导航要等八秒,蓝牙连接经常断。有位老车主在论坛吐槽:“我花四十万买的车,中控反应速度还不如我妈两千块的红米手机。”这话听着像段子,可背后是实打实的落差。当科技成为新豪华的标准,仅靠设计撑场子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口碑崩塌的十年
2015年央视“315”曝光路虎极光变速箱故障,至今让我记忆深刻。那期节目里,车主讲述车辆在高速上突然失去动力,维修站却查不出原因。更离谱的是,厂家回应称“驾驶习惯不良导致”。我当时坐在电视机前,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惋惜一个本可以靠服务挽回信任的品牌,选择了最伤人心的方式应对。此后十年,类似问题不断重演:电子系统死机、空气悬挂漏气、启动失败……维修一次动辄上万,4S店却常以“不在保修范围”推脱。
我在查阅车质网投诉数据时注意到,过去三年,关于路虎车机卡顿和动力中断的投诉占比超过65%。这不是个别案例,而是系统性隐患。更关键的是,这些故障往往发生在车辆使用两到三年后,正好跨出质保期。一位广州的车主在电话里跟我说:“就像结婚前甜言蜜语,过门后立马变脸。”这话糙,理却不糙。当一辆车不再让人安心,再高的品牌溢价也撑不住人心的流失。
产品力才是王道
有人说,路虎败在国产化。可宝马X5也国产了,销量反而冲得更高。真正的分水岭在于,其他豪华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上全力投入,而路虎始终在“越野基因”里打转。我试驾过新款发现运动版,外观依旧硬朗,但打开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识别车道线都吃力。对比之下,蔚来ET5T的NOP+系统能在复杂匝道自动变道,体验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产品。
行业里有句老话:“品牌是历史的利息,产品才是本金。”路虎过去靠历史吃利息,现在利息耗尽,本金又没跟上。它曾经代表的“山地贵族”形象,正被新能源车的“智慧座舱+全地形能力”重新定义。当一辆车既能越野又能办公,还能自动泊车,谁还愿意为一个只会抖擞气势的外壳付双倍价钱?
时代的水位线
消费者不是不买账,而是账本变了。他们不再为logo支付溢价,而是为真实体验买单。豪华的定义权,正在从传统车企转移到用户手中。我在整理这些数据时突然明白,路虎的困境不是个案,而是所有依赖情怀、忽视迭代的品牌迟早要面对的考验。
未来能否翻盘,取决于它是否愿意放下身段,真正把用户当主人。否则,再多的降价,也只是在加速消耗最后的品牌残值。当时代水位上涨,唯有沉下身子游泳的人,才不会被淹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