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小区楼下碰到王阿姨,她攥着刚买的菜站在单元门口叹气:“我们家乐乐上高中了,昨天我想给他洗校服,他居然说‘不用你管,我自己洗’。你说这孩子,小时候天天要我抱着睡,现在怎么跟我这么生分?”
旁边的张姐也凑过来:“我家朵朵更过分,上次我问她‘最近学习累不累’,她翻着白眼说‘你能不能别问这么烦的问题’?我这心啊,凉得跟冬天的自来水似的。”
其实,我想跟所有爸妈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孩子长大后跟你亲不亲,早就藏在小时候的相处细节里了。就像你给小树苗浇水,是顺着树干慢慢浇,还是对着叶子猛泼,树苗长得牢不牢,早有预兆。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亲密度”,咱看完说不定能改改,让孩子跟咱更亲。
一、第一个预兆:你有没有“接住”孩子的情绪?
前几天我在超市碰到一对母子,小朋友蹲在地上哭,妈妈扯着他的胳膊说:“别哭了!不就是没买冰淇淋吗?至于吗?”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妈妈不耐烦地说:“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没接住情绪”。孩子哭不是因为“没买冰淇淋”,而是“我想要的东西没得到,我很委屈”。如果妈妈能说:“宝贝是不是想吃冰淇淋?没买到真的很伤心对不对?”孩子肯定会立刻停止哭闹,因为他觉得“妈妈懂我”。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绪共鸣”,就是孩子的情绪被你“看见”了。比如孩子摔了一跤哭,你说“摔疼了吧?妈妈小时候也摔过,膝盖红了一大片,特别疼”,而不是“别哭了,这点小事算什么”;孩子考试没考好哭,你说“没考到理想的分数,是不是很失望?妈妈上次做饭糊了,也特别难过”,而不是“早告诉你要好好复习,你不听”。
记住:情绪是“通心”的钥匙。你接住了孩子的情绪,孩子才会觉得“妈妈是我的‘情绪伙伴’”,长大后才愿意跟你讲心事。
二、第二个预兆:你有没有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我邻居家的孩子小宇,小时候想买粉色的自行车,妈妈说:“粉色是女生骑的,买蓝色的!”想报画画班,妈妈说:“画画没用,报数学班!”结果现在小宇上高中了,什么事都不跟妈妈说,因为他觉得“说了也没用,妈妈不会听我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说,孩子从2岁开始就有了“自我意识”,他们需要通过“自己做决定”来确认“我是谁”。比如孩子选衣服,你可以说:“这件红色的很精神,那件蓝色的很帅气,你更喜欢哪一件?”;孩子选兴趣班,你可以说:“画画能让你变开心,书法能让你变安静,你想选哪一个?”
给孩子“说话的权利”,不是“让孩子说了算”,而是“让孩子觉得‘我的想法很重要’”。孩子觉得“我的想法能被妈妈重视”,才会愿意跟你讲更多。
三、第三个预兆:你有没有“不功利”的陪伴?
我有个朋友,陪孩子玩的时候总说:“玩积木能学几何,玩拼图能学逻辑,玩过家家能学社交”。结果孩子跟我说:“妈妈陪我玩的时候,像在上课,我一点都不开心。”
你看,这就是“功利性陪伴”。孩子要的不是“玩的时候能学什么”,而是“跟妈妈一起玩很开心”。积极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无目的陪伴”,就是不带任何“教育目的”,单纯跟孩子一起玩。比如陪孩子搭积木,你可以说:“你搭的房子好高啊,是不是给爸爸妈妈住的?”;陪孩子读绘本,你可以说:“这个小兔子好可爱,如果你是它,你会怎么做?”
“无目的的陪伴”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爱我,不是因为我能做什么,而是因为我是我”。这种“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长大后跟你更亲。
四、第四个预兆:你有没有“敢认错”的勇气?
去年我遇到一个学生,他跟我说:“我妈妈从来没跟我道歉过。上次她错怪我打碎了杯子,后来发现是猫打碎的,她居然说‘反正你平时也爱打碎东西’。”你看,妈妈的“不认错”,让孩子觉得“妈妈不相信我”。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说,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你敢认错,孩子会觉得“妈妈是诚实的”,也会愿意跟你诚实相待。比如你错怪孩子的时候,要真诚地说:“宝贝,妈妈刚才错怪你了,对不起。你能原谅妈妈吗?”;如果孩子指出你的错误,你要笑着说:“你说得对,妈妈刚才犯了一个错误,我会改的。”
“敢认错”不是“丢面子”,而是“给孩子做榜样”。孩子会觉得“妈妈跟我一样,也会犯错误,但她愿意改”,这样他才会愿意跟你讲真话。
最后想说:
养孩子就像种一盆花,你要每天看看它有没有缺水,有没有缺光,有没有长虫子,而不是只盯着它什么时候开花。孩子的“亲”,不是突然之间有的,而是从小到大,每一次“我懂你”“我尊重你”“我陪你”“我错了”的细节,慢慢攒起来的。
所以啊,不用急,也不用慌。从今天开始,多给孩子一个拥抱,多听孩子说一句话,多陪孩子玩一会儿,多跟孩子说一句“对不起”。你会发现,孩子的“心门”其实一直都开着,只是你有没有好好走进来而已。
毕竟,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我养你长大”,而是“我懂你,你也懂我”。咱当爸妈的,只要用心,孩子肯定会跟咱亲的,你说是不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