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业务大转向!界字辈品牌全退场,新合作模式能带车企飞吗?

华为汽车业务大转向!"界"字辈品牌全退场,新合作模式能带车企飞吗?

最近汽车圈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华为宣布暂停新增"界"字辈品牌。问界、智界、尊界这些曾经被频繁刷屏的子品牌,正式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引望模式"——不搞新品牌,直接和车企共用原有招牌深度合作。这波操作到底啥来头?对咱们买车人有啥影响?咱慢慢唠。

华为汽车业务大转向!界字辈品牌全退场,新合作模式能带车企飞吗?-有驾

三年前华为带着问界杀进汽车圈,靠着鸿蒙车机系统和智能驾驶功能,直接把高端电动车市场搅得风生水起。问界M9刚上市那会儿,月销量能破万,好多人以为华为要自己造车当"车企新大佬"。结果现在突然刹车,背后全是现实逼的。

和赛力斯合作推问界时,华为光品牌授权费就收了25亿,但问题也来了——消费者买问界,图的是"华为技术",赛力斯反倒成了"代工厂"。其他车企一看这情况,哪还敢跟华为玩?你华为一介入,我的品牌影响力就得被你盖住,辛辛苦苦攒的口碑全成你的了。更扎心的是,华为车BU去年营收虽然破千亿,可给车企的分成根本cover不了研发成本。自己造车烧钱,帮车企造车又不讨好,华为这算盘珠子拨拉得明白。

说白了,引望就是华为把自己的智能驾驶、鸿蒙座舱这些核心技术打包成"技术工具箱",车企想用就买,还能掏钱当股东。现在长安的阿维塔、深蓝,东风的岚图、猛士,广汽的传祺、埃安,甚至一汽的红旗,都成了这个模式的"尝鲜者"。这玩法对谁有利?

车企首先占了便宜。品牌还是自己的,不用顶着"华为造"的帽子。就像岚图用华为技术造车,车尾依然印着"东风"标,消费者既图技术又认品牌,车企还能保留自己的研发团队,技术迭代更有主动权。

华为也没亏。以前推"界"字辈品牌,得砸钱建渠道、做营销,现在卖技术方案,成本降了不少。更关键的是,华为承诺每年投300亿搞研发,车企用上最新技术不用等,比如传说中的L3级自动驾驶,用引望模式的车企能第一时间尝鲜。

不过也有车企犯嘀咕。上汽老总陈虹就公开说过:"不能把灵魂交给别人。"自己搞研发确实烧钱,蔚来一年研发花200亿,还没华为零头多。但对大多数车企来说,引望模式就像给车装了个"智能加速器"——花小钱就能升级核心技术,总比自己闷头干强。

华为深度绑定的"嫡系":像阿维塔、问界这些,虽然不叫"界"了,但核心的智能驾驶、车机系统还是华为一手包办。买这类车就像买"华为认证款",系统流畅度、功能更新速度有保障,适合看重科技体验的用户。

技术合作的"混血款":比如广汽传祺+引望的组合,华为只提供部分技术,比如某个模块的智能传感器。这类车价格更亲民,但智能功能可能没那么全面。就像手机里的"中端机",日常用够了,想玩极致性能可能差点意思。

坚持自研的"顽固派":吉利、长城这些还在自己闷头搞技术的车企,好处是系统更贴合自家车型,缺点是功能迭代慢。就像手机界的"老品牌",用惯了自己系统的人觉得顺手,想尝新的可能觉得落伍。

最有意思的是红旗也进了引望朋友圈。要是百万级的红旗H9用上鸿蒙座舱,会不会抢了问界M9的高端市场?这戏码比追剧还精彩,咱们就等着看吧。

别被"华为技术"忽悠:现在车企爱喊"华为合作",但有的是只用个车机芯片,有的是全栈合作。买车得查清楚,到底是核心部件用了华为技术,还是仅仅贴了个标签。

保值率可能变:以前华为加持的车二手能溢价,现在品牌独立了,华为光环可能没那么"值钱"。想买二手车的,得提前打听清楚。

OTA升级看速度:华为承诺持续更新,但合资品牌的升级速度可能跟不上嫡系。就像手机系统更新,旗舰机型先收到,中端机型得等俩月。

说到底,华为这步棋走得聪明——避开"造车"的政策风险,把技术变现能力拉到满格。对消费者来说,以后买车就像挑手机系统,鸿蒙版、iOS版、安卓版全都有,各有各的好,总能挑到合心意的。

资料来源:今日头条、东方财富网、新华社、懂车帝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