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说起固态电池,真是热闹。朋友圈里一个老友前两天还跟我抱怨:你说这固态电池啥时候才能靠谱点?别光听概念。他是卖二手车的,比较关心电动车到底能不能成器。别看现在不少车企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2027年固态电池车上路,2030年全面普及,其实大家都心里明白,这中间能走过的坑,不少。
先说说我这边摸到的实际情况。固态电池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是安全和续航,那十分钟充电跑1500公里的说法确实挺吸引人,我自己也听了有点心动。但现场跟几家国内顶尖电池厂的研发人员聊过,他们私下跟我说,这个时间和续航指标,属于实验室理想状态,离车用有一定距离。毕竟,实验室里电池没装车,温度、振动和实际驾驶工况都不一样。研发流程上,乘用车电池,从配方设计、实车测试、软件匹配到供应链稳定,最少也得五年以上,单看电池包这块就复杂得让人头大。
说起供应链,就得想象成做一道复杂的菜。你要的是固态电池汤,材料不仅贵,还不好买。有些关键材料产量小、都被韩日厂商扎着脖子卡,供应链风险比传统锂电还复杂。这里边料不对味,电池性能瞬间打折扣。厂里一个老销售跟我说:咱们虽然慷慨激昂说固态电池有多牛,实际产能爬坡慢的要命,真要从‘吃得起大锅饭’变‘小灶快火’,还得等。这话挺有意思,反映了他们面对的现实压力。
前阵子,我跟一个做传统锂电池设计的朋友吃饭,聊到低温性能。传统液态电池在零下二十度确实发挥有限,续航缩水严重。固态电池理论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它们不依赖液态电解质,不会因为结冰或析氢造成性能衰减。但他提醒我(我承认之前看报道一谈低温就想完美解决有点乐观),实际上固态电池的离子传导率低温下也不是完全没问题,必须搭配加热系统,或者做功耗折衷。换句话说,固态不等于万能。
然后聊点价格,大家最关心的。按我个人粗糙估算,当前液态锂电池的千瓦时成本大约是600-700元人民币(样本少,只是粗心估),而实操固态电池要做到这水平起码得三四年积极量产后,成本才有望降低到市场接受区间,也就是说短期内不可能像现在电动车价格那样一降再降。你想啊,这活要是在电池、电控、整车适配上都没打通,真全面换代,市场得花多少钱?
大家也谈续航和安全还有个大背景,燃油车依然死死抓着70%以上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听我一个朋友说,他老家那边刚买了个三十多万的合资燃油SUV,跑高速2000公里没压力,充电站稀缺还不方便。固态电池车就算性能没得说,基础设施能不能跟上,也是两码事。这个缺口填满了,一切才能变得真彻底。我有点怀疑2030年全面发展这个时间点会不会延后?(没细想过)
刚才翻了下一年前参加某次电池技术交流会的笔记,里面提到研发周期是实验室-试样-中试-量产,每步都卡着时间节点。其中中试阶段往往被外界忽视,等于在实验室成果和大规模生产之间搭了一座桥,这座桥搭不好,项目就像睡在悬崖边。这个细节看似小,但影响可大了。
对比现在市场上主流的电动车,比如特斯拉Model 3和比亚迪汉,前者用的是三元锂电,续航和充电效率表现都不错,后者的刀片电池则以安全著称。固态电池如果真能量产,势必在续航、充电和安全上同时吊打这两种技术。但这中间不可避免还得解决产能扩张的问题。容易出事故的电池一出事,坏了的不仅是产品,还得花大量公关成本,人心惶惶的消费心理不会立马回暖。
哈哈,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手机厂商也一直希望固态电池早点成熟,解决续航焦虑。可别说,这需求怕是更强烈,但技术、成本和量产的瓶颈谁都逃不过。到时候,车和手机都能用固态电池,能不能真彻底改变我们的续命方式?别光说车,咱们的笔记本、平板电脑、甚至电动工具的电池寿命也可能翻倍,那才叫真正的福音。
你有没有想过,假如固态电池普及,汽车厂还能靠电池这块做文章卖高价吗?毕竟电池成本是整车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成本降了,这口气儿能不能收回来?还是得靠软件、服务和品牌抢饭碗?不过这些看起来又跟电池技术没啥关系了,先搁着。(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跟兄弟车友小雷聊天,他最近换了辆纯电SUV,对这固态电池的未来很激动,也有点忐忑。他说:等啥时候我能用固态电池的车,冬天再也不用担心续航缩水,下高速还不用像哑巴吃黄连,两头堵,感觉才真值。
我心想,这话说得实在。毕竟车主的底层需求,终归是安全、续航、充电方便,其他的都是浮云。你怎么看?你觉得固态电池什么时候才会成为真正的日常?或者说你更在意什么——续航还是安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