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样子吉利2025年销量400万辆妥了,前三季度已达295万辆新能源占比54%,各品牌表现优异显示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其实这个数据,能直接反映行业的基调。你说,新能源是不是真的在成为主流?我觉得答案几乎不用猜了。吉利这波操作太漂亮,不算爆炸,但很稳了。特别是前三季度的数字,销量295万辆,新能源154万辆,渗透率直接54%。我不行了,背后的人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先从吉利控股集团讲起吧。这个集团去年总销量大概是540万,把前三季度的295万辆拆开看,几乎可以说是根基牢固,给人一种稳扎稳打的感觉。据官方说法,吉利的纯燃油车其实还是很厉害的,217万辆占比差不多74%,但是新能源的增长速度快到让我惊讶。新能源154万辆,占比54%,意味着他们的新能源车已经成为业绩担当。
这数据一出来,我喔了一声(我嘴上没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吉利会以新能源为核心吗?反正我觉得这是必然的。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吉利新能源在海外出口发力,前三季度就30万辆,渗透率不断上升。别的小品牌都还在迷茫找市场定位,吉利已经稳稳掌握。对比国产其他品牌,最明显的还是比亚迪、奇瑞、长安之类的,但他们的市场份额在扩大时,有没有让你觉得压力山大?我觉得未来市场要变的更卷。
最有看头的,是沃尔沃。估算一下,沃尔沃今年大概51.4万辆,新能源占比44%。单看这个比例,感觉很合理,无论是设计还是技术都在向纯电转型。吉利把沃尔沃全都搬到自己名下,也算是一招漂亮的融合,没有看到多少人买吗/卖车,但我敢打赌,这个战略是递进式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除了销量,利润、供应链、研发其实更重要。这里说点个人体验。有次我去工厂,看了塑料件的供应链。比装配线复杂多了。很多时候,一个异形塑料件的设计,上千个样本都要试验,才定型。供应链就像打一场博弈,要保证快、不缺货,还要贵得合理。这个环节上,供应商的临场反应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说到研发,最让我感受到的是,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耐心。比如一款车,从最初的构想,到样车、测试、微调,至少要花半年时间。很多朋友问:研发那么费事,车价还那么贵,为什么才30万左右?我觉得,很多人没想过研发的智商税。尤其是新能源车,电池占成本70%左右,所以续航与安全,都是硬杠。
对比同级车,像A/B级车,差个几万块,实际体验差别挺大。比如我试驾过两款车,外观差不多,动力数据也接近,但操控性和隔音,差了个档次。具体表现是,某国内新秀车型,车身硬度偏低,震动跟路面互动太多,而一线品牌的体验,确实不同。
还记得有个修理工朋友说:新车跑半年,打点油漆一抹,感觉走行都不一样了。其实某些细节,就是技术门槛。技术越高,磨合越快,体验越稳。
那我们再看市场份额的变化。毕竟,乘用车市场份额有向新能源倾斜的趋势。我估算,今年整体市场份额变成50/50,新能源占比估计在45%-50%之间。这个比我去年预期的要快。有个数据说,不确定少——根据某调研/官方数字,未来五年新能源市场会占到70%以上。
我还在想,很多人担心换电站不够用或续航焦虑。问题其实在体验。我一个朋友买车,他说:我最怕的就是充电麻烦,跑个长途还得安排充电点。这个担心我能理解,但实际上,充电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远远快于想象。估算一下,百公里充电成本不到2元(假设40kWh,电价0.5元/kw·h),比油便宜多了。而且,比较燃油车一次油钱开一周,新能源节省的不止一点点。
还是用户心理这块。他们喜欢简洁、快、可信赖的体验。而这个体验,除了技术、价格外,还包括售后服务。很多品牌都在做口碑战。之前我去一家售后点,一位销售小哥说:去年换电池的用户,基本不用担心质保,赔付到位。这其实反映了品牌的责任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用户选择。
我一直觉得,一辆车要卖出去,不光是亮丽的外壳,最核心还是用得舒服。在进口车价格都在40万以上时,国产品牌还能做到价钱合理,体验优良,我觉得这就是硬实力。
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有时候这市场也很虚?比如某些品牌公布的销量,可能有点乱弹琴。对我个人而言,官方数据的真实性有一定可信度,但也不能完全相信数字游戏。统计销量的渠道很多,虚报、夸大几率都存在。这让我很迷惑——真假难辨。
回到我喜欢的点,未来市场会怎样?我猜,科技感强、用户体验好的车会越走越远。比如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倒是个鸡肋,因为推盘太快,有些空壳技术冒出来,但实用性还未成熟。
我还在思考,假设某天100万台车里,新能源占到80%,那么传统油车会不会就彻底没戏?而且,这场变革中,供应链的调整、研发的投入,都直接关系到达成目标的快慢。这就像打游戏,升级快的,胜算大。
(这段暂时先按下不表)说不定,未来某天,我会发现车变得像手机了。随机换个零件,升级就能让车焕然一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车企争抢软件定义汽车。
有人问:你觉得,成本会不会越来越低?我觉得,短期看似不可能。电池成本降低,规模效应明显,但新材料、新技术也在不断推高制造难度。问题是,车价却在逐渐平民化——这是个有趣的反差。
我好奇,真有人能像我一样每天盯着行业数字、琢磨这些细节吗?还是大家都只看表面?真正懂的人,还是要深入看供应链、研发、渠道这些幕后。不过用户的一个小体验,也能左右这个行业的走向。
所以说,这个市场,真的是千变万化。接下来,谁会抢到最后一块蛋糕,我还真不敢说。但我知道,车始终是交通工具+生活伴侣,百公里的成本、用料、体验,都是藏在细节里的秘密武器。
好了,笑一笑,有没有发现,好像汽车行业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实际上,很简单——人们都是真的想兜风的,共享的,是那一段段骑车的快乐吧。
你觉得,未来的车会不会变得像家里的冰箱那么智能?或者说,什么时候,我们会真正享受到无感的出行?这个问题,留给你自己猜。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