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吊缓缓移动。精准吊起集装箱的瞬间,钢索没有晃动。在义乌市苏溪镇这片943亩的场区里,六台40.6吨级龙门吊构成全国铁路货运场站最高规格的装卸力量。但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是操作室里空无一人——据上海局集团披露,轨道式龙门吊已实现远程控制,配合堆场自动化设备与智能平面运输车,形成闭环作业链。2025年6月27日,装载百个集装箱的班列从这里驶向宁波舟山港,标志着全国首个混行模式自动驾驶铁路场站投入实战。
混行二字暗藏玄机。当智能网联集卡与人工驾驶车辆在同一场地并行,调度系统面临的压力远超封闭场景。厉劲松在《科技日报》采访中承认,这是国内首次将两种运输单元置于同一物理空间协同作业。系统当然还没完美,突发天气导致的定位偏移仍需人工干预。但突破在于建立了动态优先级算法,让自动化设备主动避让人工操作区域,而非简单隔离。
海关监管区的变革同样值得关注。赵建民解释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机制,本质是把宁波舟山港的关务系统全息投影到内陆场站。集装箱进入苏溪站闸口瞬间,海关数据池即同步激活。这种前移不单是流程简化,更重构了港口经济辐射半径。浙江海港集团内部测算显示,每个集装箱可节约转场耗时约12小时,但具体成本数据仍在收集中。
年设计吞吐66万标箱的规模不算顶尖。其战略价值在于验证双层高箱运输试验线与自动驾驶系统的兼容性。甬金铁路作为全球首条电气化双层高箱运输线,与苏溪场站的接轨构成独特试验场。当满载小商品的超高集装箱通过自动化吊装系统转运,机械臂的旋转角度比标准箱作业多出5.7度——这种细微差异恰是混行模式需要攻克的现实变量。28亿元投资值不值?短期看确实昂贵。但若将视角延伸至整个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这个节点正在改写陆港定位。传统铁路货场是运输链的中间环节,苏溪模式却使其成为港口功能的物理延伸。有货运代理公司已开始调整宁波港区的仓储布局,部分保税仓功能正转向内陆。这种迁移或许会引发港口经济模式的重构,虽然现在还只是苗头。
自动驾驶在封闭港区早有应用,混行模式却是通向复杂场景的必经之路。铁路场站特有的长距离移动、多设备交互等特性,提供了绝佳的压力测试环境。当龙门吊吊臂划过堆场上空,智能集卡贴着人工驾驶车辆擦身而过,中国物流自动化真正进入了深水区。当然安全冗余仍是首要命题,据说系统预留了0.3秒的紧急制动缓冲,能否应对极端场景仍需时间检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