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纽北对决宝马M2 CS,底盘差距竟达10km_h?

近日,车坛风起云涌!

宝马M2 CS,这台在纽北赛道上声名鹊起的“驾控利器”,再创佳绩,以7分25秒534的成绩,霸榜“纽北最速紧凑型车”宝座!

此等速度,闻之令人心潮澎湃!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M2 CS,已臻量产阶段,预计三季度上市,售价折合人民币约70余万。

小米SU7 Ultra纽北对决宝马M2 CS,底盘差距竟达10km_h?-有驾

稍等,70余万?是否似曾相识?

确然!

此前同样在纽北赛道掀起热议的小米SU7 Ultra,顶配加选装后的价格亦在此区间。

一时之间,话题四起!

一方是底蕴深厚的燃油车劲旅,一方是异军突起的电动新锐,皆在纽北赛道上崭露头角,且价格相近,这出好戏岂能错过?

于是,网络之上,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燃油车对垒电动车,传统车企直面科技新贵,话题性十足!

在动力表现上,宝马M2 CS的最大输出功率为390千瓦,峰值扭矩为649牛米;而小米SU7 Ultra则如猛虎下山,动力参数跃升至1138千瓦和1770牛米!

数据对比之下,时代变迁之感油然而生。

若仅论绝对动力,M2 CS较之SU7 Ultra确有不及。

小米SU7 Ultra纽北对决宝马M2 CS,底盘差距竟达10km_h?-有驾

然“力拔山兮气盖世”,唯有蛮力终难成事,操控性能方为制胜关键!

故而,这场“纽北对决”,最终聚焦于核心议题:宝马与小米,两家车企的底盘调校功力,孰优孰劣?

此问甚妙!然要我骤然站队,实属不易。二者皆为杰出之作,各有千秋,难以偏颇。

熟悉我的朋友定知,我向来推崇以数据说话,力求透过数字,还原真相。

当然,若务必择其一,我或倾向于避开宝马。

缘何?

盖因我曾多次提醒诸位,选购宝马当三思。

至于个中缘由,但凡向修车师傅略作探询,便可听闻滔滔不绝之故事。

言归正传。

欲评判底盘操控之优劣,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考察车辆的过弯极限。

小米SU7 Ultra纽北对决宝马M2 CS,底盘差距竟达10km_h?-有驾

极限愈高,则过弯速度愈快。

为此,我特地比对了这两款车在纽北赛道所有减速弯中的最低过弯速度。

何以独pick减速弯?

缘由在于,纽北赛道弯道繁多,既有减速弯,亦有高速弯。

高速弯往往侧重于考验车辆的整体平衡性与空气动力学设计,未必能充分展现底盘的真正极限。

此外,部分弯道对于SU7 Ultra而言需作减速处理,然对动力稍逊一筹的M2 CS而言,未必需要减速,甚或需加速通过。

故为求公正,我仅关注两车在M2 CS需减速之弯道的表现。

此处尚存一疑点:两车驾驶者并非同一人,车手技艺之差异,是否会影响最终的评估结果?

操驾SU7 Ultra者,乃专业赛车手大卫·皮塔(David Pittard);掌舵M2 CS者,则是宝马M的开发工程师约尔格·魏丁格尔(Jörg Weidinger)。

工程师?莫非宝马无人可用乎?

小米SU7 Ultra纽北对决宝马M2 CS,底盘差距竟达10km_h?-有驾

诸位切莫小觑这位魏丁格尔!

他可是宝马的“纽北刷圈狂人”,宝马M系列此前在纽北赛道所创纪录,多出自其手。

若将宝马比作武林宗派,魏丁格尔便是那位深藏不露的扫地僧!

若论驾驶宝马M系驰骋纽北赛道之事,魏丁格尔若谦称第二,恐无人敢妄自居首。

试想,以宝马之财力,岂会无力聘请顶尖F1车手前来刷圈?

实则不然!

魏丁格尔堪称宝马的“纽北之王”!

纵然如此,为尽量规避车手习惯与仪器误差所带来的影响,我仅统计两款车最低过弯速度差值大于等于10km/h的数据。

凡小于10km/h者,一概略过。

盖因唯有大于等于10km/h的过弯速度差,方能真实反映底盘性能之差异。

小米SU7 Ultra纽北对决宝马M2 CS,底盘差距竟达10km_h?-有驾

经过一番细致入微的数据比对,我发觉,在纽北赛道的五个减速弯中,两款车的最低过弯速度差值符合大于等于10km/h的标准。

最终结果是……小米SU7 Ultra仅胜一局,比分定格在1:4。

由此可见,在底盘操控性能方面,宝马M2 CS略胜一筹。

我知道,恐有看官心怀不忿!认为我此番分析有偏袒宝马之嫌。

然恕我直言,以上统计标准,绝非我为宝马量身定制。

诸位若觉不公,尽可亲力亲为,将车速差条件收窄至5km/h,甚或1km/h,再行统计,或可得出不同之结论。

实不相瞒,此事我早已躬身实践。

至此,诸位当能理解为何我称此番分析耗时费力了吧?

实则,这场“纽北论剑”,胜负本身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

更关键的是,它让我们亲眼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与腾飞。

小米SU7 Ultra纽北对决宝马M2 CS,底盘差距竟达10km_h?-有驾

短短数载,小米便能打造出与宝马在纽北赛道上分庭抗礼的电动车型,本身便是一曲凯歌,令人心潮澎湃。

当然,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认知,在底盘调校、操控性能等维度,我们与历史悠久的车企相比,仍存一定差距。

然差距之存在,恰恰是为了激励我们奋起直追,实现超越。

我衷心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汽车定能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光芒万丈!

这场“纽北论剑”,亦引发我些许感怀。

在汽车产业风云变幻的当下,传统车企与科技新贵,应如何互学互鉴?

是墨守成规,抑或拥抱变革?

是坚守传统,还是大胆创新?

这些问题,并无标准章法,需由我们每个人独立思考,上下求索。

汽车的未来,蕴藏着无限可能!

而我们,作为汽车产业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唯有不断求索,与时俱进,方能不负时代之重托。

对于这场“纽北论剑”,诸位有何高见?

各位以为小米SU7 Ultra在哪些方面尚有精进空间?

恳请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洞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