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手握方向盘时,最坚固的安全感往往来自于那些看不见的守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份守护的核心,正是一块块被赋予极高安全标准的动力电池。近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汽研)发布权威消息,哈弗品牌旗下全系新能源车型的动力电池包,已全部通过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这一最新国标的严格检测认证。这不仅是哈弗品牌技术实力的有力证明,更意味着消费者在选择哈弗新能源车型时,将获得一份由国家权威标准背书的安全保障。
“不起火、不爆炸”:从目标到底线
这次哈弗全系动力电池包通过的新国标,意义非凡。GB 38031-2025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全球首个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追求的技术高地,正式确立为所有产品必须达到的强制性安全底线。它被业内公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严苛的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新标准从2021年9月便开始预研,历经立项、起草到报批,于2025年3月正式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施行。哈弗品牌能够在新标准强制实施前一年多就实现全系达标,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前瞻性和执行力。
哈弗电池包的“极限考场”
那么,这块守护安全的电池包,究竟经历了哪些“魔鬼测试”的考验?新国标的严苛性,就体现在它模拟了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极端风险场景:
1.硬碰硬的考验:碰撞与撞击
在模拟碰撞和专门针对电池包底部的撞击测试中(用直径30mm的撞击头以150J能量撞击3次),哈弗电池包经受住了考验。测试后静置观察2小时,电池包未出现任何电解液泄漏、外壳破裂的情况,更杜绝了起火爆炸的风险,其绝缘性能始终保持正常。
2.水火无情的洗礼:浸水与火烧
电池包被浸入1米深的水中,持续浸泡30分钟。随后,它还要暴露在直接火焰下灼烧70秒,再经历间接燃烧60秒。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哈弗电池包依然固若金汤,没有发生进水,更未出现起火或爆炸现象。
3.内部危机的应对:挤压、短路与热失控
这组测试堪称“刺激”,直接挑战电池包内部的安全防线:
半圆柱体挤压: 模拟车辆发生严重挤压事故时电池包的状态。
正负极短路: 模拟电路系统发生意外短路。
单电芯热失控: 模拟单个电池单元因过热等原因发生失控,这是引发电池起火爆炸的关键诱因。
面对这些极端内部挑战,哈弗电池包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别:无爆炸、无起火。更令人惊叹的是,其电池管理系统在单个电芯即将发生热失控的前4秒,就能敏锐地发出热事件报警信号,为乘员安全撤离争取到宝贵时间。
正是这一系列近乎严苛的测试项目,全方位验证了哈弗动力电池包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安全可靠性。据悉,哈弗品牌旗下包括二代哈弗枭龙MAX、哈弗猛龙PHEV在内的全系新能源车型所搭载的电池包,均已成功通过这些测试,提前满足新国标要求。
安全先行,行业共进
哈弗电池包的全系达标并非孤例,它代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安全领域的一次集体跃升。新国标GB 38031-2025在电池单体层面设置了7项测试,在电池包系统层面更是包含了多达17项测试,全面覆盖实际使用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场景。首批通过新国标检测的企业已达36家,涵盖了主流车企和核心电池供应商,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吉利(神盾电池安全系统)、岚图(琥珀电池)、极氪、比亚迪等均已宣布旗下相关电池产品或车型满足新标准。长城汽车首席技术官吴会肖也明确表示,长城汽车旗下魏牌全新高山动力电池包总成、哈弗品牌动力电池包总成均已通过中汽研检测,覆盖了三元锂和磷酸铁锂两种主流化学体系,小米汽车等也在首批通过名单之列。
写在最后:安全是出行的基石
对于每一位消费者而言,选择一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是核心考量。哈弗品牌全系动力电池包提前通过“史上最严”新国标认证,不仅是对自身产品品质的自信宣言,更是对用户安全承诺的切实行动。它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一句口号,变成了实打实的技术成果和行业标杆。当行业标准不断拔高,当像哈弗这样的品牌积极拥抱并超越标准时,受益的终将是每一位行驶在路上的驾乘者。这份对安全的极致追求,正是驱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向上、赢得全球信赖的关键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