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多家新能源车企发布9月交付数据,小鹏汽车交付41,581台,同比增长并创单月新高;零跑汽车交付量同比增长显著并创新高;蔚来汽车交付量同比增长超60%并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背后,透露出一个信号:2025年的新能源车市,早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10月5日发布的"9月新能源新品与技术线路跟踪"文章中指出,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总体持续增长,2025年中国电动车平均续航已达528公里,相比5年前提升了100公里。
而在增程式混动领域,2025年新能源汽车正进入1500km增混大续航博弈期,不少车企纷纷推出了20万元级的新能源车型,如吉利银河星舰7、小鹏MONA M03、领克07 EM-P等车型,甚至有些车型已经下探至15万元以内。
意味着什么?
当续航焦虑逐渐被技术突破解决,当价格门槛不断被打破,新能源车市的游戏规则正在被彻底改写。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增长,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距离"60%关键节点"又近一步的当下,谁能率先抢占技术和价格的双重高地,谁就能在这场淘汰赛中笑到最后。
1500公里续航是如何实现的?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1500公里续航"这个数字时,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是不是又在吹牛?毕竟前几年买新能源车的时候,销售说能跑500公里,实际开下来也就300多公里,冬天开暖风打对折。现在冒出来1500公里,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咱先来看看数据。2023年的时候,主流电混车的综合续航大多在1000公里上下打转,算是不错的水平了。到了2024年,头部品牌开始冲击1200公里大关,但也就那么几款旗舰车型能做到。而现在到了2025年10月,根据乘联会的统计,纯电动车的平均续航才528公里,这个数字五年前还只有428公里。纯电提升了100公里已经算进步明显,但增程式混动车型蹦到1500公里,这跨度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这里面的门道其实不复杂。你得先搞清楚一个基本逻辑:纯电动车的续航完全靠电池,电池容量有多大、能量密度有多高,基本就决定了能跑多远。但混动车不一样,它既有电池也有油箱,两条腿走路自然跑得远。关键是怎么让这两条腿配合得好,别互相拖后腿。
目前市面上能做到1500公里续航的混动车,基本用的是三种技术路线。第一种是大容量电池配高效发动机,电池包通常做到40-50千瓦时,纯电能跑150-200公里,剩下的靠发动机烧油再跑1300公里以上。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就是这个思路,吉利的雷神混动系统也差不多。这种方案的好处是技术相对成熟,但电池大了车就重,车重了又费油,得靠发动机效率来补回来。
第二种是增程式电动,发动机压根不推车,就是个"移动充电宝",专门给电池发电。理想汽车就是靠这个路线起家的,他们的增程器能保证发动机一直在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工作,不像传统燃油车那样忽高忽低瞎折腾。这种方案开起来很像纯电动车,安静平顺,但高速行驶的时候能量转换多了一道,理论效率会打点折扣。
第三种是串并联混动,也就是根据不同路况智能切换模式。城里堵车的时候纯电开,安静省油;上了高速发动机接管,效率最高;需要超车加速的时候,电机和发动机一起发力,动力随叫随到。领克和长安的一些新车型都在用这个技术,灵活度最高,但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最高,得有足够的数据积累才能调得顺畅。
那为什么以前做不到1500公里,现在就能做到了?
这里面有几个技术突破点。是发动机热效率的提升,传统燃油发动机能把燃油能量转化成动力就不错了,剩下的都变成热量散发掉了。现在国产品牌的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已经普遍做到以上,少数顶尖的甚至冲到。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每提升的热效率,同样一箱油就能多跑的距离。
其次是电池技术的进步。五年前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大概在150瓦时每千克左右,现在主流的三元锂电池能做到220瓦时每千克,磷酸铁锂电池也能做到180瓦时每千克。能量密度提高意味着同样重量的电池能存电,或者同样的电量电池可以轻。再配合先进的热管理系统,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衰减也控制得好了,冬天续航打折的幅度明显缩小。
还有就是能量管理策略的优化。现在的混动车不是简单地"电用完了再烧油",而是通过导航系统提前知道前面的路况,在合适的时机切换模式。比如检测到前方20公里是高速路段,系统就会在上高速前把电池电量保持在一定水平,高速巡航时优先用油,把电留给下高速后的城市路段。这种"预见性"的能量分配,能让综合油耗降低。
说到底,1500公里续航不是靠某一项"黑科技"实现的,而是发动机、电池、电驱、软件多个环节同时进步的结果。每个环节提升,加起来就是质的飞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以前车企做不到,不是不想做,而是技术积累还没到那个程度。现在国产品牌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投入了十几年,该踩的坑基本都踩过了,技术成熟度自然水到渠成。
增混技术的核心原理是什么?
为啥以前没人这么做?
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增混技术这么好,为什么以前的车企不早点搞?
是技术太难还是成本太高?
咱先说发动机这块儿。传统燃油发动机的热效率能做到就已经很不错了,丰田的混动系统算是业界标杆,THS混动系统的发动机热效率也就左右。现在国产品牌要冲击的热效率,这难度可不是一点半点。每提升1个百分点,背后都是材料科学、燃烧控制、机械设计的全面升级。
具体来说,高热效率发动机需要做几件事。是提高压缩比,压缩比越高、燃烧越充分,但压缩比太高容易产生爆震,所以得用好的缸体材料和精密的燃烧室设计。其次是优化燃油喷射,现在的高压直喷系统能把燃油打成细的雾状,跟空气混合得均匀,燃烧彻底。还有就是智能控温,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压力、氧气浓度等参数,动态调整点火时机和喷油量,让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佳状态。
你可以把普通发动机想象成一个粗糙的煤炉子,煤扔进去能烧着就行,至于烧得充不充分、热量浪不浪费,管不了那么多。而高热效率的混动发动机就像一个精密调控的智能灶台,不但知道该加多少火、什么时候加,还能根据炒菜的不同阶段调整火候,每一分热量都用在刀刃上。这里面的技术含量,不是一两年能搞定的。
再看混动控制系统。以前的混动车要么是增程式,发动机只管发电不推车,这种方案在高速行驶时会多一道能量转换,理论效率会打折扣。要么是传统混动,发动机为主、电机为辅,低速的时候容易有顿挫感,驾驶体验不够好。
现在的智能混动系统能做到"串并联+智能切换",说白了就是在不同路况下用最合适的模式。城市里走走停停、速度不超过6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纯用电驱动,安静又省油。速度起来了、到了60-80公里每小时的中速区间,发动机和电机一起工作,动力输出平顺。上了高速、时速超过100公里,发动机驱动车轮,这时候机械传动的效率最高,电机反而靠边站。
聪明的地方在于,这套系统不是被动响应,而是主动预判。你用导航设置好目的地之后,系统就能提前知道沿途的路况:哪里会堵车、哪里是高速、哪里要爬坡。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前规划能量分配策略。比如检测到前面20公里是高速路段,系统就会在上高速前保留一定的电量,高速上优先用油,把电留给下高速后的拥堵路段。这种"预谋式"的动力分配,能让综合油耗再降低。
最后说说电池技术。很多人以为电池就是越大越好,容量越大跑得越远。但实际上电池大了车就重,车重了反而费电费油,得不偿失。所以关键不是单纯做大电池,而是提高能量密度,让同样体积和重量的电池能存电。
五年前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普遍在150瓦时每千克左右,现在主流的三元锂电池能做到220瓦时每千克,磷酸铁锂电池也能达到180瓦时每千克。能量密度提高了,意味着40千瓦时的电池包可以比以前轻50-80公斤,或者同样重量的电池包能多存的电。
除了能量密度,电池的循环寿命也很重要。以前的动力电池充放电2000次左右就会明显衰减,现在的磷酸铁锂电池能做到4000次以上,相当于能开50-100万公里。再配合先进的热管理系统,冬天低温环境下的电池衰减也控制得好了,续航打折的幅度从以前的缩小到现在。
说到底,以前车企不是不想做长续航混动车,而是技术难度确实太高。发动机热效率每提升,都需要投入几十亿的研发费用,做上百轮的台架测试和路试验证。混动控制系统需要海量的路况数据来训练算法,没有几十万、上百万辆车的实际使用数据,根本调不出最优的控制策略。电池技术需要长期的材料研究和工艺积累,不是短时间能赶上的。
但现在国产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已经深耕了十几年,该交的学费交了、该踩的坑踩过了,技术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自然就能实现突破。重要的是,国内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车企能够快速积累数据、快速迭代产品,这种规模优势是其他国家很难复制的。
第三部分:
长续航混动车的价格为何能降下来?
背后藏着啥商业逻辑?
看到这儿估计有人要犯嘀咕了:技术这么先进、续航这么长,价格怎么可能便宜?
是不是厂家在赔本赚吆喝,过两年就要涨价?
咱得实实在在算笔账。现在市面上确实出现了不少20万元以内、甚至15万元以内的长续航混动车型,像吉利银河星舰7、小鹏MONA M03、领克07 EM-P这些车,综合续航都能达到1300-1500公里,价格却比同级别的合资燃油SUV便宜好几万。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是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下降。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214.6万辆,稳坐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当一家车企的年产销量达到百万级甚至几百万级,零部件采购成本、生产制造成本都会大幅下降。同样一套电驱系统,采购10万套和采购100万套,单价能差。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量越大、成本越低。
其次是产业链垂直整合带来的优势。比亚迪、吉利这些龙头企业不只是造车,他们还自己生产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比亚迪有自己的刀片电池,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之后也掌握了完整的动力系统技术。自己造核心零部件,比从外面采购能节省的成本,而且供应链可控,不怕被人卡脖子。
再看技术迭代带来的效率提升。以电池为例,2020年的时候动力电池的成本大概在900元每千瓦时,现在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已经降到500-600元每千瓦时,降幅接近。发动机、电驱系统这些核心部件,随着技术成熟和工艺改进,成本也在持续下降。同样性能的产品,现在的制造成本比五年前能低。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竞争的压力。2025年9月,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意味着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超过一辆是新能源车。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降价就意味着丢市场份额。比亚迪8月的总销量同比只增长,几乎是零增长,而吉利汽车8月销量增长,零跑和蔚来的交付量创了历史新高,小鹏2025年1-9月累计交付新车313,196辆,同比增长。这种情况下,龙头企业也不敢掉以轻心,必须通过技术升级和价格优势来守住市场。
深层的逻辑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现在买车的人,尤其是家庭用户,最看重什么?第一是空间要够大,能装下全家老小出门旅游的行李;第二是续航要够长,不想开一半就要找地方充电或者加油;第三是价格要实惠,不想当"大冤种"花冤枉钱。长续航混动车型恰好满足了这三点需求,既有中型SUV的大空间,又有1500公里的超长续航,价格还比同级别的合资燃油车便宜3-5万,性价比一下就凸显出来了。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环境的影响。虽然新能源车的补贴已经退坡了,但很多城市对新能源车还有牌照、限行等方面的优惠。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一块燃油车牌照可能要花好几万甚至十几万,新能源车牌照却相对容易获得。这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隐性节省。
所以综合来看,长续航混动车价格能降下来,不是某一个因素起作用,而是规模效应、产业链整合、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车企不是在做慈善,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把原本属于高端配置的长续航能力,变成了普通消费者也能负担得起的"标配"。
这波操作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合资品牌要么跟着降价,但这样利润空间会进一步被压缩;要么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但短期内很难赶上国产品牌的进度。而那些没有混动技术储备的纯电品牌,如果拿不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很可能会被挤出主流市场。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不是普通的产品竞争,这是往市场里扔了一颗,逼着所有人要么跟上、要么出局。
第四部分:
网友都在问这些问题,到底靠不靠谱?
聊了这么多技术和市场的事儿,可能还有不少人心里犯嘀咕:这些长续航混动车,真有说的那么好吗?
会不会有什么隐藏的坑?
先说最关心的续航问题。宣传的1500公里续航,是基于CLTC工况测出来的数据,这个工况包含了城市拥堵、高速巡航、郊区行驶等各种场景的综合模拟。但实际使用中能不能达到,还得看具体怎么开。
根据不少车主的实测反馈,如果全程高速、开空调但不开暖风,续航大概在1300-1400公里之间,比数据打个八九折。如果是城市通勤为主、偶尔跑跑高速,反而能跑到1400-1500公里甚至,因为城市路况适合电驱动,发动机工作时间短、油耗低。但要是冬天开暖风,电池在低温环境下会衰减,续航可能打个八折,降到1100-1200公里左右。不过即便这样,也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能跑得远,一箱油加满也就跑600-700公里。
再说说维护成本的问题。有人担心混动车既有发动机又有电池,维护起来会不会麻烦、贵?
实际情况是,混动车的维护成本介于纯燃油车和纯电动车之间。相比燃油车,混动车多了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理论上维护项目确实多一些。但因为发动机工作时间短、磨损小,机油、火花塞这些易损件的更换周期反而长。电池方面,主流品牌都提供8年或15万公里的质保,正常使用基本不用担心。综合算下来,混动车的年均维护成本可能比纯燃油车略高,但比纯燃油车能省不少油钱,整体使用成本还是低的。
还有人关心这些技术会不会很快被其他品牌模仿。短期内确实很难。发动机热效率、电池结构、混动控制策略,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研发积累才能掌握的核心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至少需要2-3年时间。而且龙头企业都申请了大量核心专利,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结构、吉利的混动变速箱设计,这些都有专利保护,其他品牌想抄可能会吃官司。但随着产业链的成熟和技术的扩散,3-5年后这些技术可能会逐渐成为行业标配,到那时候大家拼的就是细节优化和用户体验了。
至于合资品牌还有没有竞争力,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品牌优势,在新能源时代确实在快速消失。一方面,国产品牌在电池、电驱、智能化这些新能源核心技术上已经形成了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合资品牌的混动技术虽然成熟,比如丰田的THS、本田的i-MMD,但在续航里程和价格方面已经不占优势。合资品牌要么加速电动化转型、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要么只能守住高端市场、靠品牌溢价维持利润。但在主流的家用车市场,国产品牌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结语:
这波"技术+规模"组合拳,会给新能源车市带来啥变化?
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依托强大的规模优势,沿着智能化、国际化、集群化三大路径加速转型,从"量的积累"稳步迈向"质的飞跃"。长续航混动车型的快速普及,用实打实的数据证明了一件事:国产车的上限远不止"性价比",能用技术创新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它不仅打脸了"国产车只能拼低价"的偏见,给合资品牌上了生动的一课。当技术迭代的速度超过市场反应速度,任何"品牌光环"都可能变成负担。比亚迪虽然蝉联销量冠军,但8月总销量同比只增长,几乎零增长,而吉利、零跑、蔚来、小鹏这些品牌的增速都远远超过比亚迪。这说明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到连龙头企业都不敢有丝毫松懈,稍微慢一步就可能被后来者超越。
重要的是,这种竞争带来的不只是价格的下降,是技术的全面进步和消费者福利的提升。五年前买一辆续航1000公里的混动车,可能要花25-30万;现在买一辆续航1500公里的混动车,15-20万就能搞定。这种"质优价廉"的局面,在其他行业是很难见到的,恰恰说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大竞争力和创新活力。
下次再有人说"国产车不行",不妨让他去关注一下这些长续航混动车型。看看参数、试试驾,亲身体验一下1500公里续航是什么感觉,体验一下智能混动系统的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开完之后,估计对国产车的看法会有180度的大转弯。毕竟,数据不会说谎,市场不会说谎,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选票,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