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十年,把自己卷成骨干,为何还是干不过那个叫AT的关系户?

讲真,双离合这东西,奋斗了十年,把自己从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实习生卷成了部门骨干,结果一抬头,发现老板又把那个叫AT的、背景深厚的关系户给请回来了。

奋斗十年,把自己卷成骨干,为何还是干不过那个叫AT的关系户?-有驾

就问你气不气?

最近车圈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堆之前把双离合吹上天的品牌,在新车上又开始用回了爱信的AT变速箱。这操作属于什么?属于典型的“不装了,摊牌了”。所谓的技术路线之争,在成本和稳定性这两尊真神面前,就是个笑话。车企们用真金白银告诉我们,折腾了半天,原来最好的技术,还是那个最朴实无华的。

奋斗十年,把自己卷成骨干,为何还是干不过那个叫AT的关系户?-有驾

这十年,双离合到底经历了什么?它就像一个试图逆天改命的修仙者,上来就想跳过筑基,直接金丹。结果灵力不稳,差点走火入魔。

最早大众搞那套干式双离合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场大型社会实验。妈的,这不就是用消费者的钱在做公测吗!宣传上说的是换挡速度快到F1车手都流泪,传动效率高到中石油中石化想给你磕一个。但实际开起来呢?尤其是在我们这种动不动就堵成停车场的城市里,那体验就像你背后坐了个帕金森患者,不定时给你来一脚。车子一顿一顿,你的心也跟着一颤一颤。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而变速箱平顺性的试金石,也不在赛道,就在早高峰的立交桥上。只要前车刹车灯亮得够突然,什么0.2秒的换挡时间,都是浮云。

奋斗十年,把自己卷成骨干,为何还是干不过那个叫AT的关系户?-有驾

那为什么车企们还要硬着头皮上双离合?

一个字,穷。

或者说,为了让你觉得你买的车不那么穷。AT变速箱的技术壁垒,之前一直被爱信、采埃孚这些“修仙界”的老祖宗们垄断着。你想用?可以,拿钱来换,而且姿态要放低。国产车企那时候是什么状况?兜比脸干净。一台AT两万块的成本,车卖十万,变速箱占了五分之一,这谁受得了?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老大哥们吃肉,你连汤都喝不上。

奋斗十年,把自己卷成骨干,为何还是干不过那个叫AT的关系户?-有驾
奋斗十年,把自己卷成骨干,为何还是干不过那个叫AT的关系户?-有驾

所以最好的手段是什么?是直接把餐厅爆了。

双离合就是那颗炸弹。它的原理,说白了就是手动挡的自动化青春版,结构相对简单,专利壁垒没那么森严。我们自己也能攒出来。于是,国家牵头,大家抱团,硬生生搞出了一个双离合的“压缩毛巾”,成本几千块,泡水里(指市场)也能发起来用。

便宜,就是便宜。对车企来说,便宜就是爹。便宜就是娘。便宜就是唯一的真理。靠着这个成本优势,国产品牌才能把车价打下来,才能在10-15万这个“凡人”市场里站稳脚跟。这是一种典型的掀桌子式打法:我日子过得不好,你们这些卖AT的也别想舒坦。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当然,光便宜不行,总得有个说法。于是“省油”这个点就被无限放大了。什么传动效率高达93%,什么比AT省油15%。讲真,我作为一个中年人,一年开一万公里,省下来的那点油钱,可能还不够我多喝两顿酒的。但这个故事好听啊,听起来就很科学,很高级,很有道理。

奋斗十年,把自己卷成骨干,为何还是干不过那个叫AT的关系户?-有驾

说到顿挫,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坐的拖拉机,那玩意儿才是真正的纯粹机械感,比现在这些电子垃圾带劲多了。

后来,双离合这位修仙者也知道自己根基不稳,于是开始苦练内功。干式的不行,就搞湿式的。湿式双离合是什么?就是给那两片天天干摩擦快要擦出火星子的离合片,加了个“油冷”散热系统,相当于给它套上了一件金钟罩铁布衫。温度降下来了,寿命上去了,顿挫感也减轻了。大众的DQ381,国产的万里扬,都在这条路上悟了。现在的湿式双离合,故障率已经降到了和AT差不多的水平。但能过,就是能过。

奋斗十年,把自己卷成骨干,为何还是干不过那个叫AT的关系户?-有驾

听起来是不是逆袭了?是不是屌丝战胜高富帅了?

诶,故事到这里,突然就转折了。

AT那位“正宫娘娘”一看,这帮小浪蹄子居然快要翻天了,也开始放下身段了。采埃孚的8AT,换挡速度也干到了200毫秒,油耗甚至比某些双离合还低。爱信的6AT,直接在中国建厂,价格腰斩,把成本这个最后的遮羞布也给扯下来了。

这下,车企们就犯嘀咕了。之前用双离合,是没办法的办法。现在AT又便宜又好,我为什么还要守着双离合这个“动过大手术的病人”?医生说他康复了,各项指标都正常,但你敢让他去跑马拉-松-吗?反正我不敢。

所以你看,豪华品牌,比如奥迪A8L,大众途锐这种旗舰,它们会用双离合吗?不会。因为买这些车的人,他们买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的核心,就是稳定、从容、不出岔子。AT的核心优势,就是那个叫“液力变矩器”的东西,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液体耦合器里的太极宗师”,它用柔劲化解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所有冲击。这种丝滑感,是双离合这种硬连接的“武林高手”很难模仿的。这是一种品牌玄学,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变速箱说得跟宫斗剧一样,可能有点魔怔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所以,双离合逆袭AT了吗?

是,也不是。在10万级别的买菜车市场,双离合凭借成本优势,确实打下了一片江山。但在更广阔的市场,尤其是在混动时代,大家发现,变速箱好像没那么重要了。电机的存在,就像给汽车装了个“任意门”,完美弥补了发动机低速的各种毛病。AT+电机,DCT+电机,甚至不要变速箱,都能玩。技术路线突然就变得模糊了。

双离合这十年,更像是一场赌气式的“闪电战”。它用一种不体面的方式,把高高在上的AT拉下了神坛,逼着整个行业进入成本内卷。它可能永远成不了那个最完美的选项,但它成功地让所有人都变得更便宜了。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个被早期双离合折磨过的车主,都算是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踹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一脚。

奋斗十年,把自己卷成骨干,为何还是干不过那个叫AT的关系户?-有驾

就问你,骄傲不骄傲吧。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