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总结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那就是:厚积薄发。从两轮电动车的普及,到锂电技术的领先,再到政策和的强力支持,这场“核爆”并非偶然,而是一场谋划了二十年的经典“教科书式”进程。
要说国人对新能源的初体验,很多人会想到满大街跑的四轮电动车。但实际上,中国人的新能源故事,是从两轮“小电驴”开始的!早在2005年,中国的两轮电动车年产量就突破了1000万辆。到2023年,社会保有量更是飙升至3.5亿辆,平均四个中国人就拥有一辆。这么大的市场,也是老百姓对“充电”“续航”“电池以旧换新”这些技术术语的第一次接受教育。两轮电动车的消费渗透和成熟的供应链运作,为四轮新能源汽车的腾飞铺平了道路。
当然,仅有“小电驴”的市场教育还不够,真正的革命来自那些极具远见的锂电先锋。早在全世界还嘲笑电动车是“老头乐”的年代,中国就已经有大批企业在锂电池赛道上默默深耕。比如某“卷王”品牌,它早在2003年就收购了一家汽车企业,并在2005年推出全球首款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对了,它还首创了插电混动车型的概念,直接甩丰田、大众一整个时代。而隐秘且强大的另一家“隐形冠军”,早在1999年就全身心投入到锂电池的研发,无声的耐心和美国著名锂电巨头的收购,硬生生为自己赢得了技术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但需要承认的一件事是,这场新能源革命并非中国单兵作战。特斯拉这样疯狂的局外高手,也是改变游戏规则的重要角色。2014年,埃隆·马斯克直接宣布开放特斯拉的全部专利,这就意味着后来者在入局时可以省掉不少侵权担忧和技术门槛。更重要的是,前来中国建厂的特斯拉,直接升级了国内新能源的全产业链,甚至带动了竞争对手的技术革新。那些靠各种“补贴薅羊毛”的企业,一下子被挤出了舞台,“真枪实弹”的厮杀才终于拉开帷幕。
如果说企业和市场是这场故事的主角,那么政策、运作才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一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史诗级Buff”就此开始。从2009年推出的“十城千辆”工程,到之后的购车补贴、免税优惠,再到对燃油车的“绝育令”——不搞新能源车?别想活!甚至连电网和南方电网都来站台,为充电桩建设提供支撑。与此同时,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还在的助推下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融资速度,这才有了后来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智能座舱、无人驾驶、换电站等技术创新。
而所有的产业布局、技术突围、政策扶持,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市场准备好了。看数据吧,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万辆,连续十年全球第一,全球每卖出10辆新能源车,其中6辆都来自中国品牌。中国以技术打底,以市场助推,在短短数十年内从跟跑变成了标准制定者。这哪里是弯道超车,分明是开卷考试,还提前准备了20年的答案!
这场“完美风暴”,也许只能发生在中国。因为它是两轮电动车的铺路,是锂电孤勇者们的前赴后继,是特斯拉的开源,更是和的天时地利。如今,全球汽车版图已经,中国站稳C位。这不禁让人思考:当一场产业要爆发时,你愿不愿意做那个默默无闻坚持了二十年的“狠人”?命运从不亏待野蛮生长,接下来,就看中国的新能源如何继续掌舵时代的方向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