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内的汽车市场,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
特别是新能源车这块,以前大家总开玩笑说,很多车企都是“摸着比亚迪过河”,意思就是看比亚迪出了什么车,卖得怎么样,然后自己也赶紧跟风做一个类似的,这样不容易犯错。
这个法子确实稳妥,也让不少品牌尝到了甜头。
可就在大家都觉得这条路挺好走的时候,吉利汽车却突然站出来,用一款新车告诉所有人:我们不想再这么玩了,我们要自己找一条新路走。
这事儿一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吉利这是哪来的底气,敢不跟在“领头羊”后面,它到底想干什么?
这事还得从吉利银河推出的一款叫M9的新车说起。
这款车一上市,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原因很简单,它的定价实在是太“颠覆”了。
一台车身长度超过5米2,轴距超过3米的全尺寸大六座SUV,起步价竟然只要17.38万元。
这个价格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不敢相信。
要知道,在过去,想买这么大尺寸的SUV,那可是豪华品牌的专属,像是奔驰GLS、雷克萨斯LX,动不动就得上百万。
后来理想、问界这些新势力把门槛拉低了,但也要四五十万,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现在吉利直接把价格打到了20万以内,这基本上是用买一辆紧凑型SUV的钱,让你拥有了一台移动的“大平层”,这种冲击力可想而知。
市场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新车发布后短短24小时,就收到了超过23000台的大定订单,这个速度让吉利自己都感到惊讶,工厂的生产速度都快跟不上订单增长的速度了。
当然,光有便宜的价格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消费者都精明得很,东西好不好才是关键。
银河M9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精准地解决了中国家庭用车的一个核心痛点,那就是“第三排空间”的问题。
很多所谓的六座、七座SUV,第三排座椅其实就是个摆设,空间小得可怜,成年人坐进去膝盖顶着前排座椅,头都快抬不起来,短途应应急还行,长途旅行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而银河M9提出的理念是“三排平权”,意思就是坐在第三排的乘客,也要享受到和前排一样的舒适待遇。
为了实现这一点,它把车内地板做成了纯平的,进出的车门开口也设计得特别大,第三排座椅不仅宽敞,还能大角度躺倒,头顶上还有个大天窗,完全没有压抑感。
更实用的是,就算车上坐满了六个人,它的后备箱依然能轻松放下六个20寸的登机箱,这就彻底解决了全家出游时“人能坐下,行李没地儿放”的尴尬。
解决了空间问题,大家自然会关心,这么大一台车,开起来会不会很费油,动力够不够用?
吉利在这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银河M9用上了一套最新的智能电混系统,里面的那台发动机,热效率高得惊人,达到了47.26%,这在全世界都是顶尖水平。
简单来说,就是烧同样的油,它能产生的能量更多,浪费的更少。
再加上聪明的AI系统会随时调整发动机和电机的工作状态,让它们始终保持在最高效的区间。
最终的结果就是,这台重量不轻的大家伙,百公里综合油耗居然能做到4.8升,比很多小型轿车还要省。
同时,它的加速性能也不弱,最快4.5秒就能从零加速到一百公里每小时,动力表现完全不输那些价格贵一倍的高端新能源SUV。
虽然也有人觉得它入门版的纯电续航里程有点短,但吉利的考虑是,要照顾到那些家里没有方便充电条件,但又确实需要一台大空间、高性能、超省油的家庭用车用户。
可以说,银河M9在每一个方面可能都不是最顶尖的,但它在空间、性能、油耗和价格这几个消费者最关心的点上,找到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平衡,提供了超乎想象的价值。
银河M9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款产品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吉利整体战略思路的重大转变。
在过去,吉利银河品牌虽然发展很快,两年就卖出了一百万辆车,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销量是靠像熊猫EV这样售价在十万以下的经济型小车贡献的。
而一些定位稍高的车型,虽然上市初期很火,但热度往往难以持久。
这种依赖低价车走量的模式,虽然能带来漂亮的销售数字,但对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利润的增长帮助有限。
吉利的高层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不想永远只做一个市场的“跟随者”,而是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所以,银河M9的推出,就是吉利吹响品牌向上的号角。
它用一个亲民的起售价吸引了大量关注,同时又通过越级的尺寸和配置,成功地将品牌形象拉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吸引了很多以往不会考虑吉利品牌的高端用户。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吉利这次选择了一条与比亚迪不同的发展路径。
过去,吉利的产品线和比亚迪有很高的重合度,大家都在同一个价位区间里激烈竞争。
但这一次,吉利展现了非常敏锐的市场嗅觉。
他们发现,在比亚迪的产品矩阵里,20万到25万这个价格区间,其实存在一个市场空白。
比亚迪的唐系列,15到20万的车型尺寸略小,空间上难以满足对“大三排”有刚需的家庭;而尺寸更大的唐L,价格又上探到了25万以上,并且在一些舒适性配置上相对保守。
银河M9恰好就卡在了这个空档里,它用更大的空间、更丰富的配置和更有竞争力的价格,精准地满足了这部分用户的需求。
这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跟随,而是一种基于深度市场分析后的主动进攻和错位竞争。
能做到这一点,背后依靠的是吉利强大的体系能力,比如集团内通用的核心零部件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全球化的供应链也能带来规模效应,这些“内功”才是吉利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的底气所在。
从单一车型放大到整个吉利集团来看,这更像是一盘精心布局的大棋。
吉利很早就规划了清晰的多品牌战略:银河面向广大的主流消费市场,负责走量;领克定位中高端,主打年轻和科技;极氪则全力冲击豪华纯电市场,树立技术标杆。
在大型SUV这个重要的细分市场,吉利就同时派出了银河M9、领克900和极氪9X这三员大将,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技术平台,拥有不同的产品特性,价格从十七八万一直覆盖到五十万以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产品组合,可以满足各种不同需求和预算的消费者。
这种“集团军”作战的方式,远比单打独斗要有效得多。
而且,集团内部的技术和资源是共享的。
比如,最近吉利和极氪进行了更深度的整合,这意味着极氪在高端市场探索出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可以更快地应用到领克和银河的车型上。
就像银河M9顶配车型上出现的空气悬架,这项过去只在四五十万豪车上才有的高级配置,如今用二十多万就能享受到,这就是整个集团体系协同作战带来的红利。
这让我们看到,吉利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不再满足于摸着别人过河,而是通过长远的战略规划、精准的市场卡位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开始自己造桥、自己开路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