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在美国加州的工厂里,机器人手臂正忙碌组装电动汽车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供应商可能没想到,他们正逐渐从特斯拉的供应链中被剔除。
据《华尔街日报》披露,特斯拉已向其供应商发出明确指令:在未来两年内,所有为美国工厂生产的车辆必须彻底清除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这一决定在汽车行业掀起不小波澜。
回想2019年,当特斯拉在上海建厂时,马斯克曾欣喜若狂地跳起即兴舞蹈。那时,中国供应链是他的“救命稻草”。而如今,形势逆转,特斯拉似乎认为自己羽翼已丰,可以“单飞”了。
四年前的特斯拉处境艰难。产能不足、资金紧张,马斯克甚至承认公司离破产仅一步之遥。转机出现在中国。
上海超级工厂创造了令人瞠目的“特斯拉速度”——从破土动工到首批车辆交付仅用不到一年。这座工厂不仅解决了特斯拉的产能危机,更展示了中国制造的惊人效率。
上海工厂生产线平均每55秒就能下线一辆车,这种效率直接反映在财报上: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3成本比美国低65%。
中国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从电池组到中控屏,从电机到内饰件,不仅在成本上有明显优势,在质量上也毫不逊色。
特斯拉的决定看似突然,实则早有征兆。
随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持续收紧,汽车行业承受着巨大压力。使用中国零部件制造的产品面临高额关税壁垒,这直接削弱了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马斯克的商业帝国与美国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太空探索到社交媒体,马斯克的多个业务板块都需要与美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美国工厂“去中国化”更像是马斯克向华盛顿递交的“投名状”。
然而,特斯拉的雄心能否实现,还需打上一个大问号。
汽车制造涉及上万个零部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积累。中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自然也不可能被轻易替代。
以电池为例,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占据全球过半市场份额,其技术积累和生产规模短期内难以被超越。
即便是特斯拉最引以为傲的一体化压铸技术,也大量依赖中国供应商提供的模具和工艺支持。
有业内专家坦言,完全摆脱中国供应链,特斯拉美国工厂的生产成本可能上升20%以上,且产品质量稳定性将面临挑战。
精明的马斯克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有趣的是,在特斯拉宣布美国工厂“去中国化”的同时,其在墨西哥的工厂正加速建设。
墨西哥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贸易关系。根据贸易数据,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对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了近三成。
这种“墨西哥组装、美国销售”的模式,可能成为特斯拉规避政策限制的变通之法。既在形式上满足“非中国制造”的要求,又在实质上保持与中国供应链的合作。
这种走钢丝的平衡术能玩多久,恐怕连马斯克自己心里也没底。
特斯拉展厅里,销售人员仍在向顾客夸赞车辆的卓越性能,却不会提及背后复杂的供应链博弈。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企业面临的选择越来越难纯粹用商业逻辑来解释。特斯拉的“去中国化”尝试,最终可能证明一件事: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强行割裂供应链,没有真正的赢家。
对中国供应商而言,短期阵痛难免,但这也倒逼他们加速开拓新市场、新技术。对特斯拉来说,这条路的选择,或许将在未来某个时刻,成为商学院教材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关于企业如何在政治与商业的夹缝中求生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