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裁员2万人的真相:昔日巨头为何步履维艰
"全球每卖出五辆电动车,就有一辆是比亚迪!"当中国车企用销量刷屏时,日产却默默按下了裁员的红色按钮。这家92岁的老牌车企,今年要砍掉15%的员工,工厂稼动率跌破50%,账上还躺着365亿的赤字。
生产线成了吞金兽
日产的财报像一张病危通知书。美国工厂开工率57.7%,中国工厂更惨,机器空转率超过五成。这些本该造车的生产线,现在每小时都在烧掉上千万日元。九州工厂的工人上个月发现,车间里新到的零件包装上印着"墨西哥制造"——部分生产线正在连夜打包迁往北美。
十年前,日产还在炫耀"聆风"电动车的百万销量。如今这款车的电池技术,已经被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甩开两条街。北九州市政府眼巴巴等着1533亿日元的电池厂投资,结果等来一纸停工通知。
方向盘上的三个失误
踩错市场节奏是日产栽的第一个跟头。当中国年轻人开始用手机APP订车时,日产还在主推不带智能系统的燃油SUV。北美经销商去年集体抱怨:展厅里最先进的触控屏,分辨率还不如初中生的游戏机。
管理层的内耗更致命。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被戏称为"三国演义",每次开会都要带三个翻译。2024年本田合并谈判破裂那天,东京总部大楼的电梯里,法国高管和日本董事全程冷脸相对。
研发投入缩水暴露了第三个软肋。特斯拉每年砸120亿美元搞自动驾驶时,日产把EV研发预算砍了18%。现在他们的展厅里,混动车型还在用2018年的电机技术。
手术刀与止血钳
裁掉2万人只是日产自救的第一步。墨西哥工厂的工头告诉我,现在每条生产线都贴着"人均产出考核表",达不到标准的班组下周就解散。横滨设计中心的设计师们正在加班改图纸,试图把老款燃油车平台改成混动架构。
最狠的招数在供应链。日产要求零部件供应商降价15%,不同意就踢出名单。神奈川县某座椅厂的老板骂骂咧咧:"这是要逼我们裁员给他省钱!"
电动车的第二战场
在宁德时代的会议室里,日产的采购经理已经喝了三周茶。他们想绕过自研电池的坑,直接买现成的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的销售总监私下笑称:"教日本人造电动车,这事我能吹十年。"
东京车展上,日产摆出了搭载激光雷达的概念车。但围观群众发现,演示视频里的自动驾驶场景,用的是三年前的旧城区地图。隔壁丰田展台的小哥撇嘴:"他们连高清地图都买不起了?"
十字路口的日系车
仙台市的出租车司机山田先生开了二十年日产公爵。最近他换车时选了比亚迪,因为"充电比加油便宜一半"。这种故事正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上演,从曼谷的网约车到巴黎的快递公司,中国电动车的logo越来越常见。
日产的困境像一面镜子,照出整个日系车阵营的焦虑。丰田章男上个月公开吐槽:"现在造电动车就像参加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本田忙着倒腾氢能源卡车,三菱干脆躺平做起了军工订单。
横滨总部大楼的樱花谢了,会议室里的争吵还没停。法国人说要all in电动车,日本人坚持混动才是王道,美国高管拍桌子喊裁员要再加码。窗外的停车场上,几辆测试用的电动原型车静静趴着,充电口盖子上积了层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