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

在你点开这篇文章之前,先别划走。

奔驰和字节跳动的合作绝不是又一场“传统车企+互联网公司”的常规联姻。

这根本不是浪漫牵手,而是两个在各自战场上节节败退的选手,在同一个泥潭里抓住了对方的手——不是为了共舞,是为了别一起沉下去。

奔驰真的慌了。

不是销量稍微下滑的小焦虑,而是财报一出,连老股东都忍不住问:“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三叉星徽吗?”

2024年全年,奔驰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同比下滑约7%。

到了2025年上半年,销量直接跌到29.32万台,同比跌幅扩大到14%。

第二季度单季销量同比暴跌19%——在全球所有主要市场中,中国成了它表现最差的地方。

这不是偶然,是结构性崩塌的前兆。

过去,车头立着三叉星,消费者就愿意多掏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现在这套逻辑正在被彻底颠覆。

传统豪华品牌的“品牌溢价”正在快速蒸发。

更扎心的是,那些死忠于BBA的高净值用户,正成批转向蔚来、理想、小米汽车这些本土高端新能源品牌。

为什么?

因为35岁以下的主力购车人群不再把“豪华”等同于真皮座椅和木纹饰板,而是看车机反应快不快、语音能不能听懂方言、导航会不会自动避堵、系统能不能OTA升级。

在这些维度上,奔驰确实显得老派。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车机卡一点,至于影响销量?

现实比想象更残酷。

去年,奔驰车主集体遭遇大规模车机系统瘫痪——导航失灵、语音助手变“哑巴”、空调控制出问题。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这事在社交媒体炸了锅,车主吐槽“花百万买个半残废”。

而奔驰寄予厚望的自研操作系统MB.OS,开发进度一拖再拖,原计划2024年全面上车,到现在连稳定测试版都没完全铺开。

本该在2024年上半年发布的纯电CLA,也因软件问题被迫推迟。

这些细节拼凑起来,透露出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奔驰的内部技术体系,已经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就在奔驰焦头烂额之际,字节跳动带着“豆包”大模型敲响了门。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字节不是做短视频的吗?

怎么突然搞起汽车来了?

其实,字节对汽车的野心早就藏不住了。

2020年,它开始招聘车联网工程师,参与理想汽车C轮融资。

同年,“火山车娱”产品首次出现在吉利和领克的车机系统里。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到了2025年上海车展,据说超过八成的参展车企都和字节旗下的火山引擎达成了某种形式的合作。

就连特斯拉,也在新款Model Y上宣布要接入“豆包”大模型。

这说明字节已经不满足于只做手机里的内容分发者,它要把这套逻辑复制到“第四空间”——汽车座舱。

字节的打法很清晰:它不只想卖一个语音助手,而是打包提供“大模型+云计算+内容生态”的整套解决方案。

字节手里有什么?

抖音日活用户超7亿,拥有海量短视频、音乐、新闻、本地生活服务内容,还有强大的推荐算法。

这些资源一旦整合进车机系统,就能让汽车从交通工具变成能主动推荐餐厅、播放你爱听的播客、甚至根据你心情推荐歌单的“智能伙伴”。

这种体验,是传统车企靠自己很难短时间构建起来的。

当奔驰和字节宣布合作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奔驰终于低头了”。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但仔细看,这根本不是单方面的“求救”,而是一场双向奔赴。

奔驰需要字节的智能化能力来止血,字节则需要奔驰这样的百年豪华品牌来给自己在汽车领域的业务“镀金”。

连奔驰都用“豆包”了,其他车企还能不信服吗?

这种品牌背书的价值,可能比直接卖几万套系统还大。

这次合作的规格高得惊人——奔驰董事会成员佟欧福和字节跳动董事长张利东亲自出席签约仪式。

在跨国车企里,董事会成员亲自站台的合作项目,通常都涉及战略级转型。

合作内容几乎覆盖汽车研发和运营的全链条: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辅助、数字化研发流程、用户运营、甚至营销策略。

这已经不是简单找个供应商装个语音系统了,而是奔驰试图把整个产品开发逻辑,从“硬件优先”转向“软件定义”。

“软件定义汽车”这个概念,业内喊了好几年,但真正落地的没几家。

可在中国市场,这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题。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截至2025年,94%的中国自主品牌新车都已搭载AI大模型相关功能,而德国三大豪华品牌中,这个比例还不到20%。

差距大到什么程度?

就像别人已经用上了5G手机,你还在用功能机发短信。

更可怕的是,中国自主品牌在3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的份额,已经从五年前的不到5%,一路飙升到现在的接近30%。

市场不会骗人,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告诉奔驰:你再不改变,就真的要被踢出局了。

即将上市的全新纯电CLA,就是奔驰押上全部希望的“试验品”。

这款车硬件参数其实挺能打:800V高压平台、CLTC续航866公里,在2025年的电动车市场里,这些数据虽然不算顶尖,但绝对够用。

可奔驰清楚,光靠这些已经不够了。

它真正的赌注,是“豆包”大模型带来的智能化体验。

比如,过去奔驰的语音助手经常被吐槽“听不懂人话”,你说“打开空调调到23度”,它可能给你打开座椅加热。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而接入“豆包”后,系统不仅能理解复杂指令,还能根据上下文对话——比如你刚说“有点冷”,它就自动调高温度;你说“想听周杰伦”,它不仅放歌,还会推荐你附近的KTV。

这种从“功能实现”到“体验营造”的转变,正是奔驰过去最薄弱的环节。

它擅长造一台机械素质顶尖的车,但不太会造一个“懂你”的座舱。

现在,它把这块短板外包给了字节。

可问题来了:这种“外挂式”的智能化,真的能治本吗?

还是说,只是给垂死的病人打了一针止痛药?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更深层的矛盾:百年车企的开发文化,和互联网公司的迭代逻辑,本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

奔驰的工程师习惯于“先设计、再验证、最后量产”,一个功能从立项到上车可能要两年;而字节的团队信奉“小步快跑、快速试错”,今天上线一个功能,明天根据用户反馈就优化。

这两种节奏怎么融合?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如果奔驰为了赶进度,直接把字节的模型“硬塞”进自己的系统,会不会导致兼容性问题?

反过来,如果字节为了适配奔驰的严谨流程,放慢迭代速度,那它的优势又在哪里?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依赖的风险。

一旦奔驰习惯了用“豆包”解决所有智能化问题,它还有动力去重建自己的软件团队吗?

会不会像某些手机厂商一样,把核心系统完全交给第三方,最后连最基本的系统优化都做不了?

要知道,汽车不是手机,软件问题可能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

如果未来某天,字节调整了“豆包”的服务策略,或者双方在数据归属、分成模式上谈崩了,奔驰会不会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类似的合作在汽车行业早有先例。

华为和赛力斯的“智选车”模式一度被捧为标杆,但后来也暴露出品牌主导权模糊、利润分配争议等问题。

小米汽车虽然自研全栈,但初期也大量依赖外部生态。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相比之下,奔驰和字节的合作更像是一场“试探性联姻”——双方都留了后手,既想借对方之力突围,又怕被对方反噬。

就在一年前的2024年财报会上,奔驰全球CEO康林松还公开表示,对于中国市场的竞争策略,“现在做最终决定还为时过早”。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谨慎,现在回头看,简直像是在给自己挖坑。

因为在2024到2025这一年里,中国新能源市场完成了新一轮洗牌:小米SU7横空出世,蔚来换电网络加速扩张,小鹏的XNGP智驾系统已经能应对99%的城市路况。

而奔驰呢?

除了反复推迟的电动车型,几乎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新动作。

一年的观望,可能真的让它错失了最后的窗口期。

有网友调侃,上一代CLA在2025年8月的国内销量只有344台,平均每天卖不到12辆。

这个数字放在燃油车时代可能不算惨,但在电动车月销过万成为常态的今天,简直触目惊心。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所以,这次和字节的合作,与其说是战略升级,不如说是绝地求生。

奔驰需要“豆包”来给纯电CLA制造话题、提升卖点,哪怕只是暂时稳住品牌形象,也比继续下滑强。

但话说回来,真正的转型从来不是靠一个合作伙伴就能完成的。

就算“豆包”让车机变得无比聪明,如果奔驰的销售体系还是老一套,售后服务还是高高在上,用户口碑还是“修不起、等不起”,那智能化也救不了它。

有网友就吐槽:“我买奔驰不是为了听抖音神曲,而是希望它别在高速上突然黑屏。”

这话说得扎心,但也真实——用户对豪华品牌的期待,从来不只是“好玩”,更是“可靠”。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奔驰和字节的这场合作,其实是整个汽车产业权力结构重构的缩影。

过去,车企掌握着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的全部话语权;现在,像字节、华为、百度这样的科技公司,正通过提供“大脑”(操作系统)和“灵魂”(AI模型),逐渐成为新的规则制定者。

它们不造车,却决定着车的智能化水平;它们不卖车,却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这种“隐形控制”,可能比直接造车更可怕。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当然,也有人持乐观态度。

他们认为,这种跨界合作恰恰说明传统车企终于放下了身段,愿意向更懂用户的企业学习。

毕竟,在中国市场,闭门造车的时代早就结束了。

谁能更快整合生态、更敏锐捕捉需求,谁才能活下来。

从这个角度看,奔驰选择字节,至少说明它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哪怕动作慢了点,也总比继续装睡强。

不过,市场留给奔驰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2025年下半年,蔚来ET9、小米YU7、小鹏X9等重磅车型都将陆续上市,每一款都在智能化体验上下了血本。

而奔驰的纯电CLA,虽然搭上了“豆包”的快车,但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还是个大问号。

毕竟,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能分辨出什么是真正的创新,什么是临时抱佛脚的“贴牌”。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数据安全。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字节作为一家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公司,它的大模型需要大量用户行为数据来训练和优化。

而汽车座舱里收集的数据,比手机更敏感——包括你的常去地点、驾驶习惯、甚至车内对话。

奔驰作为德系品牌,一直强调数据隐私保护,而字节的商业模式又高度依赖数据变现。

这两者之间如何平衡?

会不会出现“为了更好的体验,牺牲隐私”的情况?

这些问题,目前双方都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其实,不只是奔驰,整个德系豪华阵营都在经历类似的阵痛。

宝马和阿里合作,奥迪押注CARIAD自研,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相比之下,奔驰选择字节,至少在本土化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但本土化不是简单找个中国公司合作就行,而是要真正理解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审美偏好、甚至社交需求。

比如,中国用户喜欢在车里K歌、直播、点外卖,这些场景在欧美几乎不存在,但却是字节生态的强项。

如果奔驰能借助“豆包”把这些场景做深做透,或许真能打出差异化。

但反过来想,如果连奔驰这样的顶级品牌都要靠“贴牌”来续命,那是不是说明传统汽车工业的护城河,正在被AI和软件一点点填平?

过去,发动机技术、底盘调校、制造工艺是核心壁垒;现在,谁的语音更聪明、谁的推荐更精准、谁的生态更丰富,成了新的胜负手。

这种转变,对所有传统车企都是降维打击。

当然,也不能把字节想得太神。

大模型再强,也只是工具。

最终决定用户体验的,还是整车的集成能力。

如果奔驰只是把“豆包”当成一个插件装进去,而不对座舱交互逻辑、UI设计、硬件算力做系统性升级,那效果可能还不如一些新势力的自研系统。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毕竟,智能化不是堆参数,而是做体验。

而体验,恰恰是奔驰过去最不擅长的部分。

有业内人士私下透露,奔驰内部对这次合作其实也有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救命稻草,必须全力推进;另一部分人则担心过度依赖外部技术,会削弱自身的技术积累。

这种矛盾,在短期内很难调和。

但市场不会等你内部统一思想,它只看结果。

说到底,奔驰和字节的这场联姻,既是一次自救,也是一场豪赌。

赌赢了,奔驰或许能借智能化东风重回增长轨道;赌输了,可能连最后的品牌光环都要被消耗殆尽。

而字节呢?

奔驰销量崩了!豆包大模型紧急上车,真能救它吗?-有驾

无论结果如何,它都已经成功把自己的“豆包”品牌植入了高端汽车市场,为未来更大的生态扩张铺平了路。

现在回头看,2025年可能是传统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分水岭。

要么彻底拥抱变化,要么被变化淘汰。

奔驰选择了前者,但这条路注定不好走。

改变一个百年企业的基因,比造一台新车难多了。

而字节要做的,也不只是提供一个模型,而是帮奔驰重新学会“说中国话”。

至于这剂“救心丸”到底有没有效,恐怕连奔驰自己都说不准。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今天的中国市场,不改变,就等死。

而改变,至少还有一线生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