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厂的王师傅最近遇到件趣事:一辆2023款的丰田凯美瑞双擎油电混动,车主开了不到两年就急着出手。 检查时王师傅发现,这车机械状态完好,油耗也才4.8L/百公里,二手商报价比同年份的比亚迪秦PLUS DM-i低了整整3万。
2025年,中国混动车市场变天:插电混动(PHEV)销量占比飙到71%,曾被视为“省油神器”的油电混动(HEV)暴跌37%。 连丰田都紧急停产雅阁油混版,把卡罗拉改成插混平台求生。
一、油混车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去年上海外牌车主李先生算过一笔账:买插混车能上绿牌,省下9万牌照费+1.5万购置税;选凯美瑞油混? 光拍燃油车牌就花了8.6万,还得忍受每周限行一天。 “省油? 省了个寂寞! ”他最终选了深蓝S7插混版。
国家“双积分政策”规定:插混车只要纯电续航超50公里,车企就能拿2-3分新能源积分(NEV积分);油混车只能算“节能车”,最高给0.5分节能积分,这点分连抵偿燃油车负积分都不够。
结果两极分化:比亚迪靠DM-i插混车狂赚新能源积分,2024年仅卖积分就收入几十亿;某日系合资品牌因主推油混车,NEV积分缺口达30万分,被迫以3000元/分高价购买,相当于每辆车倒贴6000元成本。
二、少烧一桶油都是战略胜利
加油员小张发现个现象:开插混车的客人,加油频率比油混车低一半。 秦L DM-i车主刘女士的说法很典型:“公司充电免费,每天通勤60公里全用电,油箱里的油放了三个月还没用完。 ”
这种日常场景藏着国家能源安全的大棋。 海关总署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2%,相当于每10桶油里有7桶靠进口。 油混车即便把油耗压到4L/百公里,终究要烧油;插混车纯电续航普遍突破200公里,覆盖90%城市出行场景,让石油消耗砍半。
关键的是电力结构变化。 2025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占比超30%,且度电成本降至0.2元。 插混车夜间谷电充电,每公里成本仅0.1元;油混车即便再省油,每公里成本也要0.3元,这0.2元差价背后,是把能源命脉从进口石油转向自主电力的战略转移。
三、绕开专利墙,用电池换发动机
丰田工程师山田曾私下吐槽:“我们THS混动用行星齿轮组调了20年,热效率才做到41%。 中国车企用大电池+强电机,把亏电油耗干到2.5L,这不讲武德! ”
这话点破技术路线的本质差异。 日系油混的核心是发动机,丰田THS、本田i-MMD的2万项专利筑成高墙,中国车企想突破得交巨额专利费;插混的核心在“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这恰是中国产业链的长板。
2025年国产电池占全球60%份额,宁德时代固态电池量产装车,比亚迪刀片电池成本比三年前降40%。 结果插混车纯电续航从50公里飙升到250公里,比日系油混高出4倍;日系引以为傲的热效率,被吉利雷神8848混动系统的47.26%碾压。
最讽刺的是体验代差:当凯美瑞油混车主还在忍受发动机介入时的“嗡嗡”声,同价位的领克08 EM-P插混已实现全程电驱动静音,还标配了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
四、市场绞杀局:电比油便宜,体验还碾压
广州二手车商老陈的库存清单很说明问题:2023年上牌的雷凌双擎油混版,挂牌价9.8万无人问津;同年份的秦PLUS DM-i,标价11.3万当天就被提走。 “现在收油混车就像接盘股票,砸手里分分钟亏本。 ”
国产插混的杀手锏是“油电同价”甚至“电比油低”。 吉利银河星耀8插混车长5米,配L2+智驾和1550km综合续航,定价11.58万,比燃油版雅阁还便宜3万;比亚迪秦L DM-i上市首月卖1.85万辆,12.98万拿下2100km续航,车主戏称“加油时看雷凌车主都带着怜悯”。
油混车的配置寒酸遭年轻人抛弃。 16万的凯美瑞油混版还在用塑料方向盘,选装360影像要加8000元;同价位的深蓝SL03插混给AR-HUD+通风座椅。 某车评人毒舌点评:“凯美瑞双擎像机械表,秦PLUS DM-i已经是智能手机。 ”
五、没有对错,只有适者生存
东京街头至今跑着大量无需充电的丰田油混车,日本充电桩数量不到中国1/10,政策零补贴,加油方便才是王道。 在中国,300万根充电桩覆盖所有高速服务区,插混绿牌免购置税+不限行,生态位完全倒转。
两种路线背后是产业禀赋的较量:日本内燃机技术积累深厚,自然选择优化燃油效率;中国电池产能过剩、电网基建强悍,用插混打通纯电过渡路径更经济。 就像丰田章男曾抱怨:“中国新能源政策把我们逼成插混车商! ”比亚迪的回应是反向杀入日本,推出海豚钠电版微型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