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池、大期待,增程电动车还能翻身吗?
咱来聊个掏心窝子的话题:新能源车市场风起云涌,眼看增程式电动车以前那点小傲娇能耐真得吃不住劲儿了。
说真的,你有没有过类似的困惑?大电池、超级增程、各种花哨技术一上来,是救命稻草还是坟前烟花,谁心里有谱?
一边是纯电车型嗷嗷冲刺销量榜,动不动七八百公里续航,充电速度嗖嗖的,15分钟补个能说走就走,用户根本不给增程车留喘息空间。
另一边,插混车型软肋补齐,外有降价促销,内有技术升级,夹击效果像是德州扒鸡加辣的。
再回头看看咱增程车,数据难免有点难看:2025年7月,纯电销量60多万辆,同比增长瞪着眼都有快25%,插混虽说跌了点,但也就象征性地抖了下肩;唯独增程只卖出10.2万辆,同比下滑10.4%,这可太“一言难尽”了吧。
且看累计司马盘算,1到7月增程才12.1%的涨幅,纯电直接冲到35.2%,插混那也有25.2%呢,增程这表现,咋想怎么觉得“翻盘”这俩字跟它还隔着八百公里。
为啥?真就技术、用户、行业三维打击,说实话,一点也不冤。
分析这一波操作,增程车“发力乏刑”的来龙去脉可太值得深扒一把。
刚开始,这个玩意儿主打的是什么?不就那句老话:续航焦虑我不怕,纯电+发动机,不管去哪都不怵。
但没想到,纯电那边画风变得太快,人家续航直接一跳龙门——现在700、800公里都懒得当噱头了,百万补能站随处可见,随手一插,喝口热可可车就充好了。
再瞅瞅别的,“超级增程”好像来了点新思路,什么400公里纯电续航、比以前多一大块电池,感觉有点想法。
可问题是,咱买车的图的是啥?理由足够有说服力吗?
落到实际体验上,问题一个都没落下:冬天一冷,续航直接跌成柠檬水,掉得还挺快,再加上增程车亏电时油耗直逼燃油车,真以为发动机是白送的?
充电呢,也不见得有多豪横,大部分车子80%电量得等上40分钟,老子苦苦寒风里站着捧手机刷短视频,这种滋味试过的人都懂。
再搭配一套“电+油”双系统,保养维修你还甭想省,大修一次钱包那叫一个皮;电池本身容量本来就没多大,还得顶着频繁充放电,两年往后,咔嚓一下直接掉俩档,续航缩水看着都窝心。
电池换起来呢,可不比换手机便宜,真就“伤筋动骨”。
别以为就北方那点冰雪才麻烦,其实全国都差不多——一到冬天,销量立马萎缩。
2025年初燃油车份额比起去年轰隆隆弹到六成,增程玩家只能夹缝求生。
冬天电池掉链,油耗继续拉胯,各种尴尬全写脸上。
市场一边被纯电价格下探迅速暴打,马路对面插混弯道超车,各路神仙一窝蜂参战——零跑C10直接给你来个“白菜价”,其他厂商市值被狠狠按住摩擦。
谁又能不心疼呢?头部品牌就算了,一票新晋选手只能混战。
更惨的是,明星车型的光环也难再复刻,Model Y一上线,理想L6就丢了话语权,销量像多喝了几杯假酒直接掉头。
问界M9、智界R7一个高端化、一个智能化,肉眼可见地把增程车玩成了“工具人”,差异化优势已经变成历史,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新意能活几天?
你说这阵仗,是不是个行业地震?
主要矛盾到底在哪?其实说白了,是增程技术本身奔着“折中”去了,可惜大家现在要的不仅仅是妥协。
这时候,“超级增程”来了。
新一代技术十足牛气:宁德时代骁遥技术加持下,纯电续航能摸到400公里。
你可以想象,三环十八弯咱一周不用充;充电速度也不像以前那么磨人,15分钟能顶着冲刺速度喂进去280公里。
这下是不是看着能跟纯电掰掰手腕了?智己联手宁德时代,66度电池组,单次续航暴涨,比理想L9高出二十度,比问界M7更是翻山越岭地碾压;日常通勤已经很少用到发动机,算得上真正“绿中带绿”。
至于油耗问题,嘚,这两年新系统直接拿出了扁线油冷电机,亏电时也能把油耗拉到5.2个,跟22年产品一比,足足降了27%。
这效率,再死脑筋的燃油控都得摇头认输。
赛力斯2025款M9配的“超级增程”,油转电效率3.6kWh/L,热效率44.8%,还正儿八经有机构发了“综合性能之星”,问心无愧。
长途、省油、还环保,这不,比插混啥的强多了?
讲真,这一波升级,不是光比谁参数高——最要命的还是,每一个痛点都在对症下药。
用户最怕什么?一天到晚焦虑里程。
400公里续航,直接把焦虑减半。
高效智能能量管理,经验证的油电切换体验,谁还会嫌弃多一套发动机?
再说了,超级增程地区别于纯电一统天下,它提醒大家:“别忘了市场有多样性可玩。”
注定不是反骨仔,它就是那个游走在主流与需求之间的“斡旋者”。
这个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不再是直线竞跑,反而像开盲盒,纯电、插混、超级增程还有各种花式混动,谁也别想提前预测终局。
可话又说回来,这电池越大越好?先别高兴太早——成本像长膘的猪,拼命蹿。
你想买台配置拉满的超级增程,预算得往上加。
问题来了,价格天花板谁抬?用户可不傻,“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没少变,厂商可得掂量掂量。
看当下,赛力斯一类还在摸索低成本燃料方案,通过AI算法把油电转化效率堆高到3.6kWh/L,这事儿算是干到点上了,但市场的耐心和钱包厚度就真的那么充足吗?
厂家撸起袖子想拼成本,老百姓张嘴就一句:“贵了不买,性价比呢?”
这就是当今增程车的“价格试炼场”。
你要说市场失望吗?倒也不是,毕竟技术进步肉眼可见,从以前“起死回生”的增程器,到现在老百姓连原理都不太关心,直接上来就查参数,问续航、问油耗、问智能化。
但说到底,“超级增程”能救增程命吗?
如果电池更新、成本降不下来,消费者又不想做人傻钱多,自然不会为“过渡方案”埋单。
现在行业共识已经松动,大家都明白,纯电不是唯一,插混、增程能分一杯羹,谁能说哪种技术注定要淘汰?
技术跑得快,消费市场也得跟着变,要不然,就是新瓶装旧酒,注定没人买账。
不少用户表达了类似看法:超级增程挺香的,但与其说是新能源救命稻草,倒不如说给了市场和用户一次选择的权利。
不差钱、通勤半径广、追求汽车黑科技的消费者,当然乐意为这些创新埋单。
反过来,预算有限或实用主义更浓的用户,照样会瞄准传统纯电或者插混。
更别说,燃油车现在那点用户粘性可不是说没就没,回头一看销量表,2025年依然不倒。
有人期待行业变革一夜发生,那也太天真了。
说到底,“超级增程”其实是给了行业一次再洗牌的动力,它未必能抹掉所有弊端,却帮增程找回了一点底气。
未来纯电、增程、插混、燃料电池等路线糅成大杂烩,市场就像一场群英会,谁能活下来,谁能翻身,就看技术、价格、需求三方谁拉得稳,谁能把苹果切瓣再各自咬一口。
咱打赌,几年后你还得看到增程车在路上跑,但它究竟是主角还是背景板,那就很难猜了。
评论区放话题,大家是真心愿意尝试大电池超级增程,还是纯电小而美你才心动?欢迎开喷、开聊~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