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两年前网上对增程车的调侃吗?“背着发电机的电动车”一度成为热门标签,仿佛选择它就是做了“冤种”。然而,市场风向的转变总是出人意料。走进今天的4S店,热门增程车型的提车周期动辄一两个月,朋友圈里晒新车钥匙的,增程车的身影也越来越多。这种曾被部分声音认为是“过渡方案”甚至“落后技术”的动力路线,为何能逆势崛起,成为众多车企竞相布局的“香饽饽”?这背后,是用户需求的精准捕捉与技术进步的持续赋能。
用户痛点:一场关于“安全感”与“经济性”的精准解答
增程车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它巧妙地化解了困扰无数潜在新能源用户的“双重焦虑”:续航焦虑与经济焦虑。纯电动车虽驾驶体验优越且使用成本低廉,但长途出行时的里程担忧、充电等待时间以及特定场景下充电桩的可及性,始终是难以回避的挑战。传统燃油车虽无里程焦虑,但持续高涨的油价和相对较高的使用成本,也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增程技术,正是为解决这对矛盾而生。它本质上是一种串联式插电混动系统:车辆完全由电动机驱动,提供纯电车般的平顺、静谧且响应迅速的驾驶感受;而车上的发动机(增程器)则扮演“充电宝”角色,不直接驱动车轮,仅负责在电池电量不足时为电池供电。这种结构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日常通勤,它是一台纯电车。用户可以利用家充桩或公共充电桩,以极低的电费成本满足上下班等高频短途出行。例如,当下主流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CLTC工况)普遍达到200公里以上,像广汽星源达到350公里,通用“真龙”更达到302公里,部分新发布的技术如智己“恒星”系统,甚至将纯电续航推高至450公里以上。这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城市用户而言,一周只需充一到两次电,就能实现近乎零油耗的通勤。
当需要跨越城市,进行长途旅行时,增程车的优势就更加凸显。它无需依赖密集的充电网络,加油即可迅速补充能量,彻底消除了里程焦虑。数据显示,综合续航里程轻松突破1000公里(如通用“真龙”综合续航1400公里)已成为新标杆。这种“纯电为主,加油为辅”的使用模式,让用户既能享受纯电车的经济性和驾驶品质,又保留了燃油车的灵活性和无里程限制的自由。这种独特的价值定位,精准击中了庞大用户群体的核心需求——既要享受新能源的便利与低成本,又不想牺牲出行的自由度和安全感。市场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2024年增程车销量达116.7万辆,同比增速高达78.7%,一度领跑新能源细分市场。
技术进步:从“能用”到“好用”的持续进化
当然,初代增程技术并非完美。早期用户反馈的痛点,如电池电量较低(匮电)状态下动力减弱、发动机噪音明显、高速油耗相对较高等问题,曾是其被诟病的关键。然而,车企从未停止技术攻坚的步伐,如今的增程系统已今非昔比:
1.电池技术跃升,纯电体验大幅延长: 最显著的变化是电池容量的显著增加。从早期的30度左右,跃升至如今主流的60-70度电区间。大容量电池直接带来了更长的纯电续航里程,大幅减少了用户依赖增程器发电的频率,提升了日常使用的经济性和静谧性。智己“恒星”采用的66kWh专属增程大电池、极氪9X的70度电池等,都是这一趋势的代表。
2.增程器效率与NVH优化: 针对匮电状态下的体验,车企投入大量资源提升增程器(发动机)的热效率,使其在发电时能工作在更高效、更安静的区间。同时,先进的主动降噪技术(如智己“恒星”的ERNC系统)被广泛应用,有效抑制了增程器工作时的噪音和振动,显著提升了整车在匮电状态下的乘坐舒适性。技术对比显示,优秀的增程系统匮电油耗表现完全可以媲美甚至优于同级别的插电混动车型(如长安深蓝SL03匮电油耗4.5L/100km,智己“恒星”中大型SUV匮电油耗5.32L/100km,较主流同级降低23%)。
3.高压平台与快充赋能: 随着800V高压电气架构在纯电领域的普及,增程车也从中受益。800V平台不仅意味着更快的充电速度(即使是大电池,充电时间也能显著缩短),还能提升电驱动系统的效率。小鹏G01增程版、智己“恒星”等均采用了800V技术,让增程车的补能体验更接近纯电车。
4.系统集成与轻量化: 工程师们也在不断优化系统的整体集成度,努力平衡大电池带来的重量增加对操控和能耗的影响。更智能的能量管理策略,确保车辆在各种工况下都能高效运行。
市场布局:从蓝海到红海,头部效应与技术融合
增程市场的爆发性增长,自然吸引了众多车企入局。从早期的理想汽车独辟蹊径,到如今吉利、比亚迪、长安、长城、广汽、上汽(包括智己、飞凡)、东风、小鹏、零跑等主流中国品牌全面布局,甚至连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广汽丰田等合资巨头也纷纷宣布进军增程领域。这充分说明了行业对这条技术路线市场潜力的认可。
市场的迅速扩容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众多品牌、数十款车型涌入,产品功能同质化加剧,价格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品牌选择将增程纯电续航做到极致(如450km+),主打“超长纯电通勤+无忧长途”;另一些则更注重平衡,在中型车上保持200km+的主流续航(如深蓝L07的240km版),控制成本和车重。同时,技术路线也在融合创新,例如比亚迪将增程技术与自身先进的插混系统(DM-i)优势结合,进一步优化能耗表现。小鹏则依托其在智能化和超充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增程车注入新元素。
展望未来:持续优化,满足多元需求
曾被视为“落后”的增程技术,其逆袭之路清晰地揭示了汽车技术发展的核心逻辑:没有绝对完美的技术路线,只有最适合用户当下需求的技术方案。 增程车的成功,本质上是其以相对简单的结构(串联式,无复杂变速箱),高效地满足了用户对纯电驾驶体验、低成本日常通勤和无里程焦虑长途出行的综合需求。技术的不断迭代,正在快速弥合其早期的短板,提升全场景的使用体验。
虽然当前市场竞争加剧,部分品牌销量出现波动,但这恰恰是市场成熟和消费者选择多元化的表现。增程技术作为新能源动力谱系中的重要一环,凭借其独特的价值主张,已经赢得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增程器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高压快充的普及以及更智能的能量管理系统的应用,增程车将在提供“无焦虑”体验的同时,带来更极致的纯电感受和更优的整体能效。这场由用户需求驱动、技术持续赋能的“逆袭”,远未结束,它正推动着增程车从“香饽饽”向更成熟、更完善的主流选择稳步迈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