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用量下滑,合资油车价格一泻千里,油价却稳如老狗
最近这半年,我加油的次数明显少了。前两天和小区门口修理铺的老王聊天,他顺嘴就说现在来换机滤、做保养的纯燃油车都没以前多了。原来以为是大家都偷懒,其实不是——看中石化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汽油消费总量跌到7575万出头,同比直接掉了7%多。这还是官方数据,实际可能还更夸张。
我家那辆日系轿车,现在已经很少开长途。主要是市区代步,不知不觉电动车越来越多。有次去4S店做保养,销售小哥自己也吐槽:“你看看展厅,全是新能源主打,原来的那些爆款燃油车型都在搞特价。”宝马、奔驰这些牌子,以前动不动加价提车,现在居然能砍到十几万,一线豪华品牌集体跳水;凯美瑞这种原本要加钱选配置的,现在三四万优惠很常见。我有个群友年初买德系SUV,说落地比去年便宜12万,还送全套行车记录仪和座椅通风。
说起来,这些降价的新款合资燃油车配置还真不少,有些冷门功能以前想都不敢想,比如自适应远近光、主动刹停,还有什么空气净化系统……师傅边装边嘀咕,“这玩意儿早几年都是高配才有。”但奇怪的是,无论新老车型怎么降价升级,加一次95号还是得七块往上。我跟邻居调侃:“啥时候能回到五块钱一升?”他摇头,“怕是等不到。”
很多人误会,以为只要汽油卖得少了,用的人变少,自然价格就会下来。但其实成品汽油只是原材料的一种用途罢了。听厂里的表哥讲过,中石化真正赚钱靠的是把原油炼成各种工业基础料,然后卖给企业造塑料、涂料之类。这两年疫情时全球工厂歇菜,两桶亏惨,但现在国内制造业又复苏,用于生产制造的需求反而涨着呢。所以哪怕我们开得再省点,那点交通领域用量下降,对整体大盘影响有限。
查了一圈资料才明白,目前中国每年交通领域消耗掉70%以上进口原油,说白了就是大部分稀缺资源被烧在路上。而实际上工业用才是真正“值钱”的地方。还有个冷知识:据说2030-2035年前后,中国工业对化工领域石化产品需求才能见顶,到时候新能源转型差不多也快完成。这段时间内,只要全球制造业景气一点儿,国际市场风吹草动或者哪个产地闹事儿,都能让价格飘着走。
再插一句,这阵子身边电动车扎堆,每次停车场找充电桩都有排队现象。不止乘用车,据群里跑货运的大哥说,公司今年刚换了一批混动轻卡,据称一年省下来的“烧的钱”够老板请员工聚餐好几回。而且现在新能源渗透率破半,新出的纯电SUV、小型轿跑遍地都是,你去二手市场问问旧款合资燃烧机基本没人收,高端品牌除外——但也不好卖太贵。
能源供给侧也是另一回事,小区物业最近改建地下配电室,说以后准备引进光伏发电和储能柜。我爸单位前年开始试点绿氢发电项目,大伙议论纷纷:煤炭火力发出来的那叫“黑”,绿色清洁能源比例一年比一年高。据行业内部消息,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已经接近40%,煤炭机组也做完清洁改造七成以上。所以别看马路上的汽柴油味道淡下来了,其实背后整个国家产业链正在重构节奏,一环扣一环,不是一家企业或者几个司机省出来那么简单。
不过有件事挺让人感慨,以前谁家买新日系或德系,总喜欢聊低故障率、高保值率啥的;现在朋友们聚餐更多讨论充换技术、电池寿命还有智能驾驶辅助。“你那台带远程启动吗?空调可以提前预热?”有人甚至专门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峰谷充,从微信群学来的经验,各种冷门设置像自动断网防盗模式,都有人拿出来交流。有师傅私底下吐槽:“以后修发动机活儿越来越难找啦。”
最后顺嘴提一句,如果未来真的实现碳达峰目标,全国全面转向低碳经济,那进口石脑那些东西可真不用愁那么多外汇花出去了。据圈内人士透露,这样节约下来的一大笔资金完全可以投进产业升级,再不用天天盯着国际行情心惊胆战,也许我们的生活方式都会慢慢变样吧。不过具体什么时候看到六元以下标牌,还真不好猜——只能等政策与技术一起推着走喽!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中石化数据及行业相关人员口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