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凭什么在30万级SUV市场拿下3.36万辆月销?这三个数字或许能说明问题:835公里续航、3.23秒破百、25.35万起售价
去年冬天跑长途那次,在服务区看见一辆YU7车主只充了五分钟电就走了。当时我还在排队等快充桩,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后来才知道,这车搭载的800V平台峰值功率能到1000kW,五分钟确实能补进去400公里续航。
说实话,纯电SUV这两年我也看过不少。但YU7这车有点意思,它好像摸准了家用市场的某个痛点——既要空间够大,又得跑得够远,最好还能让人开得舒心些。4999mm的车长配上3000mm轴距,后备厢能塞下7个28寸行李箱,这空间表现比不少同价位车型都宽裕。
前段时间在论坛看车主发帖,有人开着YU7单电机版在零下十度的环境里跑了1310公里,中途只补了两次能。这续航表现放在几年前,大概很多人都不敢想。96度的伏迪电池配上那套“冰甲电池系统”,低温衰减控制得还算不错。至少从车主反馈看,冬天开暖风也不至于太慌张。
开过一段时间纯电车的朋友或许都懂,智驾系统好不好用,很多时候得看硬件够不够硬。YU7全系标配的12+1+1辅助驾驶方案,激光雷达加4D毫米波,算力给到700TOPS。城市NOA无保护左转那个场景,据说通过率能到94.7%。这配置组合在25万这个价位段,确实不太常见。
车机这块倒是挺符合国内用户习惯。15.6英寸的悬浮屏装了小米自家的澎湃OS系统,能和家里200多款米家设备互联。有次听朋友提起,他在车里就能远程开家里空调,到家正好是舒服的温度。这种场景化体验,比单纯堆参数可能更打动人。
性能方面,双电机四驱版508kW的综合功率推动这台车破百只要3.23秒。但让我印象更深的反而是它的智能扭矩分配系统——高速巡航时能切到后驱模式,能耗比全时四驱低两成多。这种设计思路,大概比单纯追求加速数字更实在些。
市场数据有时候挺能说明问题。预售72小时订单破2.3万台,四驱版占比65%。看来愿意为性能多掏几万块的用户不在少数。而从10月3.36万辆的销量来看,它在30万级新能源SUV这个赛道上,或许确实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车的安全设计也做了些细节优化。车身75%采用高强度钢,A柱B柱用的是1500MPa抗拉强度的热成型钢。电池包那套五重防护据说能扛住10吨重物挤压。C-NCAP碰撞测试拿了五星,侧面碰撞得分率98.3%。这些数字背后,大概是对家庭用户的一种交代。
说到底,一台车卖得好不好,技术参数只是一方面。YU7这案例有点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把不少原本出现在四五十万车型上的配置,装进了二十多万的车里。激光雷达、空气悬架、800V平台,这些东西以前想都不敢想。
至于后续的OTA升级和固态电池计划,那都是后话了。眼下这个时间点,市场给出的反馈已经比较清晰。家用纯电SUV这个细分市场,或许正在经历一轮新的洗牌。而那些真正懂用户需求的产品,大概率会活得更久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