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身边有个哭笑不得的经济学现象,就是两轮电动车的“鄙视链”。
这玩意儿,本质上就是个代步工具,但在消费选择上,却活脱脱上演了一出中国制造业的“路线之争”,堪称一场发生在马路牙子上的“洋务运动”。
你看,这个市场被清晰地劈成了两个世界,一个叫“硬件派”,另一个叫“软件派”。
硬件派,就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巨头,他们的逻辑非常质朴,跟一百多年前李鸿章搞洋务的思路差不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什么叫“中学为体”?
就是我庞大的经销商网络、铺天盖地的明星代言、以及深入人心的品牌认知是我的“体”,是我的根基,不可动摇。
什么叫“西学为用”?
就是电机、电池这些技术,我可以买,可以整合,但它只是个“用”,是工具。
所以你花2000块钱去买他们的入门车,买到的是什么?
本质上是为那个巨大的“体”付费,你支付的很大一部分是“品牌税”和“渠道税”,真正落到硬件配置上的“里子”,就只能凑合了。
这就造成了一个拧巴的局面。
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揣着两千块预算,小心翼翼地走进专卖店,他想买个结实耐用的工具,但销售人员首先给他灌输的是品牌故事和身份认同。
最后他花了钱,买回一个印着大logo、但电机只有350W、续航捉襟见肘的“品牌认证”,这就像晚清买了艘德国的铁甲舰,结果发现核心的火控系统是阉割版,煤仓也比别人小一圈。
他买的不是一辆电动车,而是一个能让他心安理得地融入主流叙事的“社交硬通货”。
而那些真正懂行的老师傅,或者说不被这套“体用”逻辑绑架的人,早就去犄角旮旯里找那些牌子不大、但给料十足的“野路子”品牌了。
800W电机、大容量电池,配置直接拉满,续航嗷嗷叫。
这两种选择,本质上是“面子”和“里子”的对决,是品牌人设和工具属性的撕逼。
然而,当预算提升到5000块钱这个档位,整个游戏的性质就变了。
战争从“硬件派”的内部矛盾,升级为“硬件派”和“软件派”的全面战争。
“软件派”,就是那些新势力品牌,他们压根不玩“中学为体”那套。
他们的逻辑更像是明治维新,全盘西化——哦不,是全盘“智能化”。
他们认为,电动车这个“体”,根本就不应该是笨重的硬件,而应该是一个可以不断升级的智能终端。
这时候你再去看传统巨头,他们也开始着急了,也开始往车上堆料,搞长续航版本。
但他们的“智能化”,很多时候还停留在“为用”的层面,比如加个NFC卡片解锁、做个简单的APP。
这就像给一身清朝官服,配了块瑞士手表,看起来现代,但骨子里还是那一套。
而“软件派”的产品逻辑是颠覆性的。
他们卖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出行解决方案”。
手机APP是核心,车只是一个执行指令的硬件载体。
定速巡航、远程锁车、骑行数据分析、固件OTA升级……这些功能让电动车从一个“沉默的铁疙瘩”变成了一个“会说话的伙伴”。
这里就出现了消费选择的第二次分野。
手握5000预算的消费者,面临的不再是“面子”和“里子”的纠结,而是两种不同“人设”的选择。
选择传统品牌的顶配车,你的人设是“稳重、务实、相信大品牌的力量”,追求的是一种物理层面的极致,比如200公里续航。
这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
而选择新势力品牌,你的人设是“科技、新潮、拥抱不确定性”,你购买的不仅是当下的功能,更是一个未来的可能性——谁知道下一次OTA升级会带来什么惊喜?
你享受的是那种“常用常新”的软件服务带来的愉悦感。
说到这,我们得抛出一个冷知识炸弹了:新势力电动车,本质上卖的根本不是车,而是数据。
你的每一次骑行、每一次刹车、每一次充电,都会成为数据上传到云端,用于优化算法、改进产品,甚至可能成为未来城市交通数据的一部分。
传统品牌卖车,是一锤子买卖,交易完成,关系就基本结束了。
而新势力卖车,交易只是关系的开始。
你买的不是一个产品的所有权,而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入场券。
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电动车是功能机,新势力电动车是智能机。
一个还在纠结于待机时长,另一个已经开始构建自己的APP Store了。
所以,电动车怎么选?
这问题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性价比计算。
它是一个关于你如何看待“工具”和“生活”的哲学问题。
2000块的选择,是在考验你是否能摆脱消费主义构建的“品牌幻觉”;5000块的选择,则是在拷问你,究竟是更信任一个成熟的硬件帝国,还是更愿意投资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软件生态。
说到底,咱们折腾半天,可能只是在为成为哪个数据库里的一个数据点,付费投票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