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财报亏损,主动召回旗舰车,一下花掉11个亿

哎,刚瞅了一眼那家新势力车企的最新财报,怎么说呢,心情有点复杂。

像坐过山车。

你先看好的那面,哇塞,现金储备快一千个亿了。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手里的活钱,比好多同行一年的总收入还多,富得流油啊。

而且前三季度营收也干到八百多个小目标,势头挺猛的。

新出的那两款 SUV,据说订单都破 10 万了,工厂那边估计都踩上风火轮了在赶工。

看起来一片大好,对吧?

但你再一看利润,嘿,怪事来了。

第三季度居然是亏损的。

这就很奇怪了,卖得那么好,钱也多,怎么还赔钱了呢?

我一开始也纳闷,是不是研发又烧猛了?

一看研发费用,30 亿,虽然不少,但也算正常操作,撑不起这么大一个窟窿。

然后,那个关键信息就浮出水面了。

问题出在了那款纯电 MPV,就是那个号称“公路高铁”的旗舰产品。

他们主动召回了。

你品品,“主动召回”。

这四个字背后,全是白花花的银子在燃烧啊。

财报里也提了一句,说相关的成本都算在 Q3 了。

所以,那个漂亮的毛利率,一下子就被拉下来好几个点。

据有些分析推测,这次召回,他们可能直接掏了 11 个亿。

11 亿!

好家伙,我直接好家伙。

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概念。

我给你打个比方,这就像你辛辛苦苦开了一家生意火爆的连锁餐厅,每天流水哗哗的。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核心门店的中央厨房设计有缺陷,虽然没出大事,但有安全隐患。

你怎么办?

你可以偷偷摸摸地,让各家店自己整改一下,祈祷别出事。

但他们选了最笨也最狠的一招:所有门店全部停业整顿,食材报废,厨具换新,还给所有办了会员卡的顾客赔礼道歉送代金券。

这一套操作下来,你今年别想挣钱了,能不倒闭就不错了。

这 11 亿,就是他们为那个“中央厨房”的缺陷,付出的代价。

所以你看,这事儿不能只看财务上的亏损。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这笔钱,与其说是“亏损”,不如说是一笔巨额的“学费”,或者说,“品牌维护费”。

花钱买教训,这堂课 11 亿,贵是真贵,但不上不行。

你想想,作为一款冲击 50 万以上市场的旗舰,承载着整个品牌的向上突破的希望。

它要是出了问题,而且是那种可以被遮掩过去的小毛病,企业怎么处理,直接决定了用户心里那杆秤会倒向哪边。

是觉得你“不靠谱,品控差”,还是觉得你“敢担当,有底线”?

这可是天差地别。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舆论环境下,一点小瑕疵都能被放大镜照得一清二楚。

藏着掖着,一旦被曝出来,那就不只是 11 亿能解决的问题了,可能是 110 亿都换不回来的信任崩塌。

这就像谈恋爱,对方犯了个错,是瞒着你,还是主动跪榴莲承认错误求原谅?

新势力财报亏损,主动召回旗舰车,一下花掉11个亿-有驾

哪个更容易获得你的谅解,还用说吗?

所以啊,这事儿拆开来看,反而有点意思了。

它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再牛的公司,在冲向新领域的时候,也可能会摔跤。

而且步子迈得越大,摔得可能就越疼。

那款 MPV 从设计到定位都太超前了,想一步到位,结果在一些基础的、可能没那么“性感”的环节上,没做到万无一失。

这就是典型的“产品经理综合征”,总想搞个大的,但忘了细节是魔鬼。

不过呢,解决方案也挺“产品经理”的。

发现 BUG 了怎么办?不是发个声明甩锅给供应商,也不是搞个什么软件升级偷偷“优化”一下。

而是直接承认问题,用最重的模式——召回,来修复这个 BUG。

虽然短期内财报难看,股价波动,KPI 完蛋。

但从长线来看,这操作其实是在给品牌的核心资产充值。

什么资产?

就是用户的信任。

用 11 亿的真金白银,换一个“我们敢负责”的品牌标签,这笔账,长远看可能不亏。

你看,他们没有去赌用户的宽容度,而是直接用钱把这个风险给填平了。

这是一种魄力,也是一种清醒。

因为他们知道,在高端市场,用户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那份安心和品牌承诺。

你承诺了“移动的家”,就不能让这个“家”有任何不安全的隐患。

哪怕这个隐患的概率再小。

所以,咱们吃瓜群众看财报,不能只盯着那个红色的负号。

得看懂这个负号是怎么来的。

是因为经营不善、产品卖不出去导致的亏损?那确实要命。

还是因为主动承担责任、为未来铺路而付出的战略性成本?

这两者,完全不是一个性质。

当然了,这也不是说他们做得就完美无缺。

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前期就把所有问题都扼杀在摇篮里,根本不需要走到召回这一步。

这说明他们的研发流程、测试验证体系,肯定还有需要优化的地方。

这 11 亿,就是给整个研发和质量团队敲响的最响亮的一次警钟。

用户的耐心,才是所有企业最稀缺、最昂贵的战略资源。

你不能总指望事后花钱去弥补。

总的来说,这次的财报,就像一份体检报告。

查出了一个不小的问题(MEGA 召回),也显示了身体底子还很厚(现金储备),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积极治疗的态度(主动承担)。

短期看是“生病了”,长期看可能反而是“排毒了”。

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而言,看到这样的处理方式,心里大概会更踏实一点吧。

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座驾,是一个需要“赌运气”的工业产品。

那么问题来了,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面对一个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产品缺陷,你会选择壮士断腕、立刻召回,还是会倾向于用成本更低的方式“悄悄”解决?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