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温度下纯电动商用车的续驶困境与系统工程破解之道

本文旨在挑战一个关键且极具难度的科学问题:如何在极端边界条件下,对一个由电池、驱动和座舱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多学科、多变量、动态非线性的强耦合能量系统进行精确建模与最优控制?该问题的解决难度极大,因为它横跨了电化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物理领域,且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与动态耦合特性。然而,一旦攻克这一难题,其工程效益将是巨大的:它不仅能直接破解纯电动商用车在冬季运营的核心瓶颈——“里程焦虑”,显著提升其经济性与可靠性,更能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对极端气候挑战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从而加速交通领域的电动化与脱碳进程。下文将围绕这一核心挑战展开详细论述。

极端温度下纯电动商用车的续驶困境与系统工程破解之道-有驾
整车能量管理

摘要

纯电动汽车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的续驶里程锐减,是制约其普及应用的核心技术瓶颈。本文以大VAN纯电动商用车为研究对象(案例),聚焦于其在极端边界条件(-7℃至-15℃)下的热管理系统性能。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动力电池、驱动系统与座舱环境的多学科、多变量动态非线性强耦合系统模型。通过引入基于响应面方法的敏感度分析技术,精确识别出影响系统能耗的关键参数(如电池内阻、压缩机效率等)。随后,运用贝叶斯理论对这些关键参数进行修正,使数字孪生模型的预测精度得到显著提升,关键指标(如电池温度)的预测误差从3.5℃降至1.2℃。基于此高精度模型,我们开发并验证了场景化的能量管理策略。系统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优化策略,整车在典型低温工况下的续驶里程可提升10%至25%。本研究成果为解决新能源汽车低温性能问题提供了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与工程实践指导。

极端温度下纯电动商用车的续驶困境与系统工程破解之道-有驾
新能源车能耗与续驶里程

一、问题的提出:极端温度下的“里程焦虑”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必然方向。然而,其在用户实际使用中面临一个严峻挑战:极端温度下的性能衰减。在极低温环境下(例如-7℃以下),动力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急剧恶化,内阻增大、可用容量降低;同时,为维持座舱舒适性,热管理系统(尤其是PTC加热器)的能耗大幅攀升。这两个因素叠加,导致车辆实际续驶里程相比标称值出现“断崖式”下跌,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对于运营成本敏感的大VAN等商用车型而言,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单纯优化单个部件已无法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将热管理系统视为一个由电池、驱动、座舱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相互影响的复杂整体,即“多学科多变量动态非线性强耦合系统”。本文的核心目标,就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这样一个系统的数字孪生模型,并通过精密的参数修正与策略优化,系统性地提升大VAN纯电动车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的能量效率与续驶能力。

极端温度下纯电动商用车的续驶困境与系统工程破解之道-有驾
汽车零件

二、研究框架与核心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采用了以下研究框架:

1. 高保真数字孪生系统构建:我们基于MATLAB/Simulink与CruiseM平台,构建了包含三大核心子系统的整车热管理模型:

动力电池热管理子系统: 精确模拟液冷板、循环泵、加热器(PTC/热泵)等部件,以及电池在低温下的电化学特性。

驱动系统热管理子系统: 模拟电机、电控等部件的产热与冷却过程,并考虑其废热的回收潜力。

座舱热管理子系统: 模拟空调压缩机、冷凝器、风道等,建立与车内舒适度相关的能量消耗模型。
这些子系统通过一个集成的连接层耦合在一起,能够实时模拟它们之间的能量流动与动态交互。

2. 关键敏感度参数的识别与修正:模型的准确性取决于参数的精度。我们采用两步法来确保模型的可靠性:

第一步:敏感度识别。 采用基于响应面方法(RSM)的实验设计(DOE),系统性地分析数十个参数(如电池内阻、冷却液流量、压缩机效率、环境温度等)对整车能耗和关键温度点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筛选出对系统性能影响最大的“关键敏感度参数”。

第二步:参数修正。 针对筛选出的关键参数,我们摒弃传统的经验估计,采用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参数修正算法。该算法能够融合有限的实验测试数据,对参数的先验概率分布进行更新,从而获得更符合物理实际的后验最优估计值。这一步骤是提升模型预测精度的核心。

3. 极端场景定义与能量管理策略优化:基于修正后的高精度数字孪生模型,我们构建了一系列典型的极低温挑战场景,例如:

-15℃环境下的车辆冷启动场景。

-7℃环境下的城市拥堵工况场景。

0~10℃波动温度下的高速行驶场景。
在这些场景下,我们应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等先进控制理论,对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优化,旨在找到续驶里程与驾乘舒适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优化的重点包括:电池预热与座舱加热的优先级管理、热泵与PTC的混合加热策略、以及驱动系统余热的回收与分配策略。

极端温度下纯电动商用车的续驶困境与系统工程破解之道-有驾
VCU

三、核心结果与分析

1. 模型精度验证:通过实验室硬件在环(HIL)测试和实车测试数据的对比验证,修正后的数字孪生模型展现出高度的准确性:

温度预测: 电池温度的平均绝对误差(MAE)由修正前的3.5℃降低至1.2℃以内,座舱温度预测误差小于1.0℃。

能耗与续驶里程预测: 整车百公里能耗的预测误差从8%降低至3%以内,续驶里程的预测误差控制在5%以内。
这些结果表明,该数字孪生模型已具备足够的保真度,可作为可靠的虚拟测试与优化平台。

2. 极端边界条件下的系统性能洞察:利用已验证的模型,我们深入分析了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特性:

电池瓶颈: 在-15℃环境下,电池内阻比常温下增加超过300%,可用容量衰减超过50%,这是续驶里程缩短的根本原因。

热泵性能衰减: 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热泵系统的制热性能系数(COP)急剧下降至1.5以下,单独依靠热泵已无法满足座舱加热需求,必须启动高能耗的PTC作为补充。

能量竞争关系: 在冷启动阶段,电池预热和座舱加热之间存在显著的能量竞争。

3. 场景化能量管理优化效果:针对上述洞察,我们提出的场景化能量管理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低温启动策略: 在-15℃启动时,采用“优先电池预热(至5℃)后启动座舱加热”的策略,相比同时加热,整车续驶里程可提升12%~15%。

城市工况策略: 在-7℃城市路况下,采用“热泵+PTC”组合加热策略,并优化冷却系统功耗,相比基准策略,百公里能耗降低12%~15%,续驶里程增加18%~22%。

高速工况策略: 优化驱动系统余热回收,可满足约30%~40%的座舱加热需求,使高速续驶里程提升10%~12%。

极端温度下纯电动商用车的续驶困境与系统工程破解之道-有驾
车与生活

四、结论与工程实践启示

本研究成功构建并验证了一套针对大VAN纯电动车在极端低温环境下进行热管理系统分析与优化的数字孪生框架。研究结论明确指出:

系统级思维是关键: 解决低温里程问题,必须超越单个部件的局限,从整车能量流的系统层面进行协同优化。

数据驱动的参数修正是前提: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参数修正方法,是确保数字孪生模型从“形似”到“神似”的关键一步,为后续的优化提供了可靠基础。

场景化管理是有效途径: 针对不同低温场景(启动、城市、高速)制定差异化的能量管理策略,是实现续驶里程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综合可带来10%~25%的续驶里程提升。

对工程实践的指导意义:

设计阶段: 建议采用集成式热管理架构,并优先考虑“热泵+PTC”的组合方案。同时,应加强电池舱的保温隔热设计。

控制策略开发: 推荐采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算法,并固化“低温先预热电池”的控制逻辑。

测试验证: 可利用数字孪生模型辅助设计测试方案,减少实车测试的成本与周期,并对测试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未来展望: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更先进的电池内部加热技术、适用于更低温度的新型热泵系统、以及融合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自适应、预测性热管理系统的开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