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汽车的起起伏伏,总让我觉得像一个老故事反复被讲。你知道,去年我在南开区转悠,突然听到一位老修车工说:夏利这破车,真是陪我等了几十年。那时候,夏利刚打出市场的时候,实际上成本还算合理,估算一辆车制造成本大概在3.5万—4万(体感,样本少),但卖价就两个字——暴利。别的不说,那个年代,出租车行业绝对是夏利的天下。
记得当初夏利热销时,我有个朋友在天津的某个出租公司工作,他说:夏利一问世,租还车都不用担心,赚快钱。那时候的市场份额一度估算超过60%,甚至有人说一辆车的回本周期还能压到一年半左右。不过后来,啥都变了——环保压力、技术门槛提高,传统的拼低价策略逐步走不下去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瞧那时的天津汽车模具中心,能搞出那么多血肉模糊的模子,几百万的模具投进去,不像咱们简单的手工活。可惜,很多研发其实就像买了个密封罐,外面包装漂亮,里面空的很。
快转到天津的汽车产业走到一个尴尬点。你知道,去年数据显示,天津无论合资还是本土,新能源占比提高了三成以上(估算,因为数据少,样本不多),但自主品牌的市场还在打拼。天津本地的造车厂,像一汽、长城,都站在转型创新的关口——要么破茧成蝶,要么变形,从曾经引以为傲的模具基地,变成了看热闹的观众。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天津缺的就是那种敢于赌一把的勇气。市里拿政策扶持,很多企业都在想:要不要尝试自主研发?这个门槛高,研发投入难以短期收回,大家心里都清楚。安徽阜阳那边,电动三轮车早就是他们的王者,金彭、宗申都成了响当当的牌子。那边的小作坊能做成百万辆的产业链,你说天津的企业是不是还停留在模仿和拼价格的阶段?这问题挺刺的。
供应链其实就像炒菜,手里有几样配料怎么炖,关系到成品的差别。去年,我自己观察过,一套电池组从国外进口,估算成本大概一年几千块(心算,粗略估计),换个国产品牌,价格差不多还能便宜一半。大家都还在用中国传统的依赖进口,就像刚炒起来的菜没有灵魂。
对比之下,像安徽的那些企业,自己搞研发,能从原料到成品,自己摇旗呐喊。天津也有条件,滨海新区的几家整车厂,像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和长城的智能网联基地,都是在买人家技术的也在试图打造自主品牌。
我还在想,天津的品牌为什么会有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感觉?是不是太依赖外来技术,缺少了一点自己动手的劲。你别说,就算技术再先进,没有文化的土壤和创新的土壤,也难长出真花。
说到这,我想到一个问题:天津的产业转型,真的只是技术层面的事吗?我觉得,还有一点更关键——心理变了没。十年前,咱们都觉得汽车就是要便宜、好修,赚快钱。现在大家都开始想我能不能做点有点精神的产品。可惜,很多本地企业,似乎还在飞鹰牌那会儿的思维里打转。
我也曾疑问:是不是天津的教育也有点问题?培训了那么多工程师,但大多都惯复制模仿,少一些创新火花。这个我没细想过,可能是人才培养上的短板吧。
说到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天津汽车的还是在能不能突破自己的这件事上。那点在北方比较寒冷的冬天,车子应不应该变得更热情些?或者,要不要在车的细节上多点感性设计?这些或许才是打破瓶颈的关键。
你有没有发现,快到年底了,很多车厂都开始放烟火,但真正能点燃未来的,还是那份敢闯的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