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体验差游客怨声载道

好,那我们来聊聊新能源汽车行业里一个看起来“吓人”的现象。

最近有个数据让很多人惊掉下巴:某家头部新能源车企最新财报里,单车利润竟然还不到一杯奶茶的钱。具体点说,2022年它的单车平均利润只有区区几百块。几百块!这还是一家已经上市、有一定品牌号召力的车企啊。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企的单车利润能到几千甚至上万。而有些高端品牌,比如奔驰、宝马,单车利润直接拉到两三万。这差距,太扎眼了。

不少人一下就炸了:这还能活吗?这不是摆明了卖一台亏一台吗?但等等,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往下捋捋,这个利润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基本盘。新能源车卖得多是事实,销量很猛。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超过600万台,同比增长90%多,几乎是全球一半的份额。但是,卖得多就能赚多吗?未必。因为这些车企大多把定价压得很低,目的就是抢市场。你看现在马路上的新能源车,是不是五花八门?低价车型特别多,十几万左右的车占了大头。这种价位的车,成本又高,利润空间自然就被挤得很小。

再看营收。新能源车企的账面收入,确实看着很漂亮,动辄几百亿。但是别忘了,营收高不是利润高。卖一台车的收入里,得刨掉成本、研发投入、营销开支、渠道维护等等。这些数字一拆开,车企的利润就剩下点儿“牙缝”了。尤其是研发费用,这块支出恐怕是最大的“吞金兽”。新能源车企现在为了技术迭代,必须砸钱做电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系统。这些东西烧钱不烧手,动辄几十亿上百亿,谁家都绕不过去。

那毛利呢?毛利率其实也挺尴尬。像一些新势力车企,毛利率一般在个位数徘徊,10%都算不错的水平。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企,尤其是头部的,毛利率能稳定在20%-30%甚至更高。毛利率低的原因也是刚才说的——成本和定价压得太狠了。新能源车企为了抢市场,宁愿牺牲毛利。说白了,这就是行业竞争的锅。

再往下看净利润就更刺激了。新能源车企的净利润往往是负数,亏的还不少。有些上市公司一年亏几十亿、上百亿。这个亏损听起来吓人,但拆开看,很多都是“结构性亏损”。比如账期问题。有些车企要给供应商提前付款,但自己的车款得晚点才能收回来,这中间就有资金流的鸿沟。再比如,重资产投入。新能源车企要建工厂、扩产线、搞超充站,这些都是“烧钱”的事,一两年根本回不了本。

服务区体验差游客怨声载道-有驾

传统车企有没有这么吓人的数字呢?也有,但是少。传统车企的账面盈利通常比较稳,主要因为它们的供应链成熟、规模效应明显,而且燃油车市场的利润空间大。但你别忘了,传统车企转型做新能源车,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研发投入加大、毛利率下降、账期拉长。甚至有些老牌车企,新能源业务板块也是亏的,只不过靠燃油车的利润给兜住了。

那外资品牌呢?外资品牌其实也没那么轻松。比如特斯拉,虽然单车利润很高,但它在早期也经历过漫长的亏损期。特斯拉现在能盈利,是因为它体量大、技术领先、品牌溢价高。但别忘了,它的早期模式和现在的国内新能源车企没太大区别,也是烧钱、亏损、抢市场起家的。

所以,回到国内这些新能源车企,它们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其实大多是后者。很多车企的亏损背后,是战略性投入。比如研发,短期看是成本,但长期能带来技术优势;比如扩产线、建超充站,短期烧钱,但长远看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扩大市场份额。这些动作看着“吓人”,实际上都有章法。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亏损都不危险。有些车企确实日子不好过,现金流紧张、融资困难,走一步看一步。这种情况就得警惕了。但整体看,行业里的亏损,很多是阶段性的,是为了未来铺路。

总之,这事看着吓人,拆下来其实没那么离谱。关键不是盯着现在亏了多少,而是看它下一步能不能走出来。有些车企确实在赔本赚吆喝,但更多的,是在为下一步的技术和市场布局抢时间。新能源车行业正处在一个快速迭代的阶段,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只是时间问题。或许再过三五年,当这些车企熬过了烧钱期,利润就会慢慢回升。眼下,看数字吓人是正常的,关键是看它们能不能把路走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