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
一辆小米SU7,停得妥妥当当,车主和朋友在店里喝茶聊天,手机乖乖地躺在桌上,一动没动。
结果,这玩意儿居然自己“起步”了!
不夸张,就是“幽灵驾驶”,真不是电影桥段,而是山东威海的现实生活剧本。
监控录像那会儿看着挺平淡:两个人坐里面没啥动作,连个解锁手机、按遥控器的影子都没有。
六分钟,就这么静悄悄地过去了。
突然,那辆SUV开始轻微震颤,然后慢悠悠往前挪——画面定格成了一场科技版悬疑片。
要我说,这大概是智能汽车里的“电锯惊魂”,但这回主演可不是人,是机器自己开溜。
现场气氛立刻炸裂。
这位车主像见鬼一样冲出门追车,朋友吓得尖叫不断。
幸亏速度不快,不然路上多点行人或者别的车就麻烦大了。
这种情况下,你还敢信任你的爱车不会随时闹独立行动?
想想就让人心慌。
官方客服第一反应竟然甩出一句“可能误触手机导致”。
拜托,这是哪门子的解释啊?
整段视频清清楚楚证明,人家根本没碰过手机,更别提屏幕亮起来或APP启动。
“误触”?
听着比科幻小说还荒唐。
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他们这是把用户智商放哪儿去了?
更有意思的是,有名汽车圈资深博主陈震翻牌,说那6分钟的视频被剪辑过,中间关键内容丢失,让事情看起来好像很正常,其实暗藏玄机。
如果只是离车自动泊入功能,要等那么久才发动机?
简直天方夜谭。
但小米方面呢,一句后台日志都不给,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好像真的怕露馅似的。
这姿态摆明就是给公众泼冷水,“透明度”两个字仿佛成了禁忌词。
说起这款SU7,也不是第一次翻船。
从去年11月自动泊车系统失灵引发70多辆剐蹭,到今年3月高速公路智驾系统莫名降速造成追尾事故……这些事件一桩接一桩,把消费者逼到墙角:“到底谁来保证咱们买的‘智能’是真正安全?”
毕竟现在每台高端智能座驾都有类似飞机黑匣子的数据记录仪,可以精确捕捉启动车辆的方法、刹车力度乃至方向盘转向,但偏偏重要数据迟迟不开口,只留下满肚子问号和焦虑情绪。
有人跟我讲特斯拉也曾因自动驾驶惹争议,可至少他们勇于公开问题,还推送软件更新修复漏洞。
而小米选择沉默,用拖延战术消磨时间,看着倒像是在玩躲猫猫游戏。
不管怎么打太极,从用户心理来说,这只会越搅越乱,因为我们买的不仅是一部炫酷高科技产品,更是一份安心保障。
一旦信任崩塌,再漂亮的数据报告也是废纸一张。
其实,如果换个角度看待这件事,它透露出的不仅是技术缺陷,还有对国产品牌责任感的一次拷问。
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每一次负面新闻传播速度快得令人窒息,对企业形象影响巨大且持久。
不少网友调侃:“我要赶紧报警,然后写篇《我的SUV学会走路啦》刷爆朋友圈!”
还有人干脆说,以后钥匙都敢扔了吗?
现实戳痛人的地方就在这里——科技进步带来了便利,却同样埋下隐患,没有完善监管和厂家的坦诚面对,我们只能盯着屏幕叹气。
顺带聊聊体育界类似情况:几年前某足球明星因为装备故障差点受伤,引发业内对运动设备安全性的广泛关注。
同理,一个品牌即使拼命打造性能硬核,如果不能确保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障,再华丽的数据都是空中楼阁。
所以企业必须认识到,在技术创新之外,“安全”永远是第一条底线,否则难逃被市场淘汰命运。
毕竟没人愿意拿生命去赌一个尚未成熟的软件算法吧?
再说回小米这个案例,我有些琢磨,为啥它总是在风口浪尖反复出现问题?
是不是急于抢占市场而忽视细节打磨?
还是背后研发团队压力山大,被迫提前上线测试版卖钱套现?
消费者眼睛雪亮,无论宣传多少花里胡哨,都抵不过一次真实体验后的恐慌与质疑。
当一个品牌频繁曝出质量瑕疵,不主动回应、不公布真相,那就是在自毁招牌,也是跟顾客关系划清界限的一种方式罢了。
作为吃瓜群众,我们虽然隔岸观火,但这种故事提醒大家别光图新鲜感和颜值,多留神那些潜藏风险的小细节。
有时候,比拼马力快慢更重要的是稳稳踩住刹车;比炫酷AI语音助手更值得信赖的是靠谱稳定的软件架构。
在未来竞争激烈的智能汽车赛道上,希望各家厂商真正把用户体验、安全放在首位,而非单纯靠营销噱头掩盖短板——否则最终落败的不只是销量,还有整个行业信誉与发展基础。
话又说回来,你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奇葩操作,比如电视机半夜自己换频道、WiFi莫名断网,还以为房间里进鬼了之类的小怪癖呢?
这些日常中的“小诡异”,其实都是现代生活不可避免的小插曲。
同理,当你的SUV突然决定自由行动时,该怎么办才好呢?
留给你们几个思考题:如果自己的爱车突然从停车状态变成移动状态,你先做啥?
拍视频还是喊救命声最大声点儿求助邻居?
你觉得厂家该如何拿出实际数据证明责任归属,而不是遮遮掩掩打一枪换个地方?
小米这样的国产智能汽车,会不会成为那个既让我们骄傲又让我们抓狂的新宠?
最后一句话抛出来给大家热热身:“幽灵驾驶”的戏码虽刺激,但希望它永远只活跃在银幕剧本里,而非我们的街头巷尾。
不知道你怎么看,小伙伴们准备好迎接下一波奇葩科技新闻了吗?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