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己LS9在第二十五届工业博览会上缓缓驶入展台时,现场观众的第一反应是下意识地后退一步,那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仿佛一台移动的堡垒正在逼近。 5279毫米的车长、2000毫米的宽度,加上近1.8米的高度,让这台车在灯光下投出的阴影几乎覆盖了半个展区。 有人低声感叹:“这哪是SUV,分明是公路上的航母! ”但这样的设计究竟是为了实用还是纯粹追求视觉冲击? 今天的消费者真的需要如此庞大的车型吗?
从正面看,LS9放弃了流线型曲线,转而采用近乎垂直的方正轮廓。 前脸封闭式格栅与贯穿式LED灯带连成一体,矩阵式大灯组像两排锐利的眼睛嵌入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轮毂,亮面“大饼”式设计让人瞬间联想到顶级豪车,但也有观众质疑:这种复古风格的轮毂在泥泞路面上是否容易藏污纳垢? 车门上的银色镀铬线条与车窗边框形成呼应,而分段式天窗则让车内光线层次分明。 设计师似乎想在硬朗与奢华之间找到平衡,但当你站在实车面前时,那种压倒性的体积感依然成为最强烈的记忆点。
车身尺寸数据或许能解释这种观感:5279/2000/1806毫米的三围,轴距达到3160毫米。 这意味着第二排乘客的腿部空间可以轻松超过一臂长度,第三排也不再是应急座位。 但问题随之而来:在城市狭窄巷道中,这样的庞然大物该如何灵活转向? 官方资料显示,LS9配备了后轮主动转向系统,最小转弯直径控制在12米以内,可这个数字相比普通轿车仍然大了近三分之一。 当越来越多家庭选择SUV作为代步工具时,尺寸与实用性的矛盾是否会被重新审视?
走进车内,首先吸引目光的是中控台上贯穿式的液晶屏组。 与许多新势力品牌一样,LS9几乎取消了物理按键,所有功能集成在触控屏和语音系统中。 但争议点在于: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是否愿意为调节空调而分神操作多层菜单? 座椅布局采用2+2+2的六座设计,第二排独立座椅支持电动调节和腿托功能。 然而有体验者指出,当第三排启用时,后备箱空间仅能容纳两个登机箱,对于喜欢长途自驾的用户来说,这个取舍是否值得?
车顶的激光雷达模块揭示了LS9的智能野心。 官方宣称其支持L3级辅助驾驶,能实现自动变道和匝道通行。 可现实问题是:目前国内开放的高阶辅助驾驶路段仍有限,用户真的愿意为尚未完全落地的功能买单? 侧视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组成的感知系统号称能识别百米内的障碍物,但在暴雨或大雪天气中,这些传感器的可靠性究竟如何? 或许只有实际路测才能给出答案。
动力系统是LS9的另一大争议焦点。 它搭载的“恒星”超级增程技术,由1.5T发动机与双电机组成,纯电续航标称450公里。 这个数据确实亮眼,意味着大多数城市通勤可以完全用电完成。 但细看技术细节:66度电池包重量超过500公斤,整车整备质量逼近2.8吨。 有工程师提出疑问:如此重的车身,在紧急制动时会不会对刹车系统造成额外负担? 而增程器介入时的噪音控制,也将直接影响驾乘品质。
充电性能方面,800V平台支持15分钟补能310公里。 实验室数据很美好,但用户更关心的是:在高速服务区,当所有充电桩都被占用时,这套系统能否智能分配充电功率? 极寒测试显示-20℃环境下仍能保持170kW峰值充电,可北方用户更想知道:在零下30度的漠河,电池活性是否会大幅下降? 这些现实场景的缺失,让华丽参数蒙上了一层迷雾。
市场定位上,LS9显然瞄准了理想L9和问界M9的客户群。 预测起售价38万元左右,比竞争对手低4-8万元。 价格优势确实存在,但消费者也会权衡:智己作为新兴品牌,售后服务网点是否覆盖三四线城市? 二手车保值率又能否与传统豪华品牌抗衡? 目前已知的预订用户中,有七成来自一线城市,这是否意味着LS9的受众面其实有限?
与领克09、蔚来ES8等车型对比,LS9的纯电续航优势明显。 但竞争对手正在快速迭代:理想L9刚刚升级了200公里纯电续航,岚图FREE则打出“终身免费充电”的旗号。 当增程赛道变得拥挤时,单靠续航数字是否还能形成壁垒? 有业内人士指出,2024年国内大三排SUV销量同比增长43%,但同期投诉量也上升了21%,主要集中在小故障和软件卡顿问题上。
关于“灵蜥数字底盘”的宣传同样引发讨论。 官方称其能通过传感器实时调整悬挂软硬,但资深车评人提出:这种主动悬挂系统在长期使用后,液压部件的耐久性如何保障? 而B&O音响、SPA级按摩座椅等配置虽然提升了豪华感,却也推高了制造成本。 有消费者算过一笔账:如果去掉这些选装配置,基础版价格能否下探到30万元区间?
在安全性方面,LS9采用了刚性车身框架和多个安全气囊。 但令人困惑的是,展车并未公开碰撞测试数据。 虽然销售人员强调“符合五星标准”,可没有第三方机构背书的说服力究竟有多大? 特别是对于家庭用户而言,安全性能往往是决策的关键因素。
充电网络配套也是热议话题。 智己计划在2025年底前建成500座专属超充站,但这个数字相比特斯拉的1700座仍显单薄。 有用户直言:如果长途出行时找不到适配的快充桩,450公里纯电续航的优势会不会大打折扣? 而增程版虽然能加油,但百公里6L的油耗数据是在理想工况下测得,实际使用中很可能突破8L。
内饰材质的争议同样存在。 LS9使用了大量再生环保材料,触感却接近真皮。 环保主义者为此点赞,但传统豪车用户质疑:这些新材料在经过五年使用后,是否会出现老化变形? 展厅里的一台试驾车已经显示出座椅侧翼的轻微皱褶,这或许是个警示。
智能座舱的交互逻辑也受到关注。 演示视频中,语音助手能同时执行四个指令,可现场体验者发现,当车内多人交谈时,系统经常错误识别指令。 更让人担忧的是,车机系统基于安卓开发,长期使用后是否会出现手机常见的卡顿现象? 毕竟汽车的使用周期远长于电子设备。
关于交付时间,销售顾问表示首批车辆将在第四季度交付。 但供应链专业人士透露,目前车载芯片的供货周期仍在20周以上。 如果遇到零部件短缺,消费者是否要面临漫长的等待? 已有预订用户在网上抱怨:合同中的交车日期标注着“以实际到货为准”,这种模糊条款让人不安。
售后服务政策则是另一个焦点。 智己承诺首任车主终身质保,但条款注明“仅限于核心三电系统”。 有法律从业者指出,这种限定性条款可能导致后续纠纷:比如车载屏幕出现亮点是否算在质保范围? 而维修网点数量不足的问题在二三线城市尤为明显,有车主反映:简单的软件升级都需要驱车百公里前往省城。
价格策略的透明度也引发讨论。 虽然基础版预估38万,但激光雷达、高级音响等选装包可能让最终价格突破45万。 有消费者调侃:这就像快餐店的套餐,单看主食价格诱人,加上配菜和饮料就远超预算。 这种销售方式是否真正符合用户利益?
在环保指标上,LS9宣称整车可回收率达95%。 但环保专家提出:电池回收体系尚未完善,目前多数退役电池最终流向不明。 如果制造商不能建立闭环回收机制,所谓的环保宣言可能只是营销话术。
驾驶体验方面,试驾报告显示LS9的加速平顺,百公里加速5.9秒。 但悬挂调校偏软,过弯时侧倾明显。 有赛道爱好者质疑:这种舒适取向的设定,是否牺牲了操控乐趣? 而整备质量过大导致的惯性问题,在紧急变道时是否会成为安全隐患?
车机娱乐系统的内容生态同样值得探讨。 虽然内置了视频和游戏平台,但所有流量都需要额外购买套餐。 有用户计算过:如果每天在车上停留两小时,每月流量的开销可能超过话费。 这种隐形成本是否应该在购车前明确告知?
关于品牌认知度,市场调研显示有六成潜在买家没听说过智己这个品牌。 当问及选择理由时,多数人表示“被配置单吸引”。 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品牌积淀与口碑传播究竟占多大权重? 或许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充电兼容性测试暴露出另一个问题。 虽然宣称支持主流充电桩,但实际体验中,部分第三方充电桩会出现握手失败。 技术人员解释这是因为协议适配问题,可对于用户来说,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用车便利性。
最终,所有讨论都回归到本质问题:在新能源时代,一辆车的价值究竟由什么定义? 是续航数字、智能配置还是品牌溢价? 当LS9用庞大体型和华丽参数冲击市场时,消费者是否应该更冷静地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