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奇瑞把瑞虎9X和新款瑞虎9家族正式上市的消息放到门口的灯箱上,猎鹰500辅助驾驶系统被写进官方路测。官方给出的数据是:2.0T发动机,187kW,390Nm,8AT,前脸大嘴格栅,中央LOGO可点亮。信息来自官方公告,我在展厅里伸手摸过中控台的磨砂质感,皮质包裹像是给平常的拥挤生活做了一层缓冲。
展厅灯光打在瑞虎9X上。我对同事说:这前脸挺硬派的。 他回:猎鹰500用起来会不会真像传说里那么聪明?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角落夹着一张旧的试驾路线图,边角有折痕,字迹有点潦草。(这段先按下不表)
同价位的同类车里,实操差别最明显的是智能辅助的落地程度。瑞虎9X的城市领航在复杂路况下更愿意提前给出变线建议,泊车场景也更容易被看见并自动对齐。对手那边,夜晚的倒车影像常常不够清楚,换道时的方向盘反馈也显得迟缓一些。你们觉得这种提前干预会不会让人变得更依赖?还是说正是它的直觉性才让日常驾驶心态更放松呢?
供应链这点,像拼座位。整车就像一张桌子,五六个关键零件来自不同供应商,拼起来才成一个完整的用车体验。一个小螺丝都不敢忽视,否则你在城市路口等待绿灯时,情绪会先炸锅。设计和研发的节拍有时像按图索骥:你想要更短的响应时间,但生产线一旦卡顿,等你上路的体验就会把节拍拉回到原点。
我之前说这车会改变细分市场的格局,话有点大,后面想想也难以落地。市场是海,潮起潮落都看天气;设计再新、配置再丰富,没有合适的价格和口碑,都是浮云。原因就在于:价格、体验、售后三件套,才能被长久记住。怎么把这套组合稳住,才是关键。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在路上反复琢磨这几个点。你们会不会也在想,猎鹰500到底在哪些场景最值得投入?是家用日常?还是周末的自驾?
这代车的一个小差别点在于成本结构。我算过一个临场的心算:如果油耗在9.0L/100km左右,7.5元/L,百公里油费大概67.5元,跑完一千公里大概需要675元左右的油钱。若日常通勤频率高,五年下来就会是一笔不小的持有成本。这只是大致的估算,真实情况会因路况和驾驶风格有偏差。
没细想过的猜测:猎鹰500的部分场景判断,是否会越来越依赖地图数据和云端计算,从而让车内系统对真实世界环境的适应性变得像人一样聪明一些?(不确定)
有位修理工朋友曾说过一句话:新系统上线初期,软硬件叠加的冲击最大,最容易出问题的其实是供电和传感器的稳定性。这话听着像警钟,但也像提示:别把复杂都往外推,还是要看线下的维护成本和故障率。
我刚好遇到一位销售同事的只言片语:这代的动力暴力感没错,但刹车分量是实打实的。 这话没怎么模糊,和官方数据里的性能描述有呼应,也为日常驾驶提供了一种可感受的信号。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把猎鹰500的实际体验描述得更具体一点,结果又担心落入对比盲区。你们在城市NOA下,哪种路况最容易被系统误导呢?更希望它在并线时给到哪种提示?(这段留白)
我在思考这几个方面时,脑子里跳出的场景还是日常。比如休旅车的后排乘坐舒适性,一对比就能看出设计师的用心程度。瑞虎9X的座椅包裹性和前排视野线条,和对手车的平整性相比,给人一种你坐这儿就应该放心开的感觉。
三处提问你们也来参与:第一,在你看来,猎鹰500最值得信赖的场景是城市领航还是高速NOA?第二,若你手头只有15万左右,你会不会考虑选带猎鹰500的9X?第三,油耗与维护成本,你更看重哪一个维度?
有些小情绪藏在字里行间。麻烦在某些细节上会放大,比如中控屏的触控感如何?导航地图是否更新及时?这些都可能成为你放弃或坚持的理由。
临场小计算再来一次:以每月2次的周末自驾,油费和电耗合并折算,若继续走高,五年总成本额外增加大约两三千元的概率,这个波动对你们的购车决策影响大吗?
没细想过的猜测还有一个:猎鹰500在大城市的私人优化路线会不会逐步成为常态化功能?如果那么普及,车主的路怒和焦虑值会不会下降?(不确定)
人说话时,我总喜欢抓一个现场的声音。一个同事在试驾车旁边指着仪表盘说:这屏幕亮度太高了,白天看得有点累。我点点头,心里却在想:这也是体验的一部分,越贴近生活的细节,越能看出这套系统的设计方向。
还是把问题留给你。你认不认同前脸越硬派,日常越要靠智能系统来平衡驾驶乐趣?你会不会因为猎鹰500愿意多花一些预算,还是更愿意把钱花在座椅舒适和悬架调教上?你心里的那辆车,是不是也在等一个更对的价位和更贴近的使用场景?
(这段先按下不表)如果你愿意,和我说说你最看重的点,我再把下一轮试驾里最接地气的体验记录下来。你觉得瑞虎9X在你生活的哪一个角落,能真正落地到你对车的理解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