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央视实测36款车,特斯拉表现最佳,其他品牌集体翻车

最近汽车圈发生了一件大事,可以说把所有正在造车和准备买车的人都给整不会了。

咱们平时看广告,听销售介绍,总感觉现在的车,尤其是新能源车,科技感爆棚,恨不得明天就能实现电影里那种人躺在车里睡觉,车自己就开到目的地了。

什么“高阶智能驾驶”、“解放双手”这些词听得人热血沸沸腾。

懂车帝央视实测36款车,特斯拉表现最佳,其他品牌集体翻车-有驾

可现实真的如此吗?

懂车帝联合央视,真金白银地花了上千万,从市面上买回来36款热门车型,搞了一场堪称“魔鬼级”的辅助驾驶系统大摸底,结果就像一盆冰水,把所有人的幻想浇了个透心凉。

最终的成绩单是:全军覆没,没有一辆车能通过所有测试项目。

咱们先得搞清楚,这个测试到底有多“狠”。

它不像咱们驾校考试,考的是按部就班的常规操作。

懂车帝设计的这15个项目,全是那种现实中概率不高,但一旦遇上就极度危险的“极限路况”。

比如在市区道路,模拟一个小孩模型突然从路边停着的车头前冲出来,看你的车能不能及时刹停。

或者你跟着前车走得好好的,前车突然变成一个静止的故障车,考验系统的反应速度。

这些还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考验在高速公路上。

懂车帝央视实测36款车,特斯拉表现最佳,其他品牌集体翻车-有驾

其中最经典,也是让绝大多数车辆“翻车”的一项,叫做“高速鬼探头避障”。

具体场景是这样的:你的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前面有一台车正常行驶,突然,它向旁边车道并线,瞬间暴露出了它一直挡在前面的一个静止的“野猪”模型。

留给你的车反应的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有限。

结果出来后,所有人都惊呆了。

就拿这个“躲野猪”的项目来说,36台车里,只有5台车成功地刹住或者躲了过去,通过率连一成都不到。

放眼整个测试,城市路况项目的平均通过率是44%,而难度更高的高速路况,平均通过率更是只有惨淡的24%。

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

它说明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所谓“智能驾驶”,在面对突发、非标准的危险时,其可靠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低。

在这场集体不及格的考试里,特斯拉算是那个考了最高分但离满分还差很远的学生。

懂车帝央视实测36款车,特斯拉表现最佳,其他品牌集体翻车-有驾

虽然它也没有全过,但总体表现确实比其他品牌要好一些。

特别有意思的是,特斯拉自家的两款车表现还不一样,更贵的Model X成功躲开了“野猪”,而更普及的Model 3却失败了。

这事让马斯克很高兴,马上就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视频,还不忘强调一下自家的技术路线:“我们不用激光雷达,纯靠摄像头视觉方案,照样是第一。”这话里有炫耀,也透露出技术路线的自信。

但他也承认,因为数据不能出境,中国的特斯拉车辆用的是海外数据训练出来的模型,这可能影响了在一些中国特色场景下的表现。

相比之下,我们国内备受期待的华为智驾系统,这次的表现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

在夜间躲避无灯光施工卡车的测试里,问界M7和M8都成功通过,表现可圈可点。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按理说硬件更好、定位更高的问界M9和阿维塔12,用的都是同一套华为的系统,却径直撞了上去。

这就好比一个班里,用着同一套顶级复习资料的两个学生,一个考得不错,另一个却不及格,这就让花了更多钱买高配车型的消费者心里犯了嘀咕:我多花的钱,到底买到了什么?

是更可靠的安全保障,还是仅仅是一个更豪华的内饰?

懂车帝央视实测36款车,特斯拉表现最佳,其他品牌集体翻车-有驾

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智能驾驶这东西,不是简单地堆砌硬件就行,软件的适配、不同车型的调校和优化,可能比硬件本身更重要。

面对这份不太光彩的成绩单,各家车企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像华为系的鸿蒙智行和吉利旗下的极氪,选择了最直接也最引人遐想的回应方式——“不予置评”。

这种沉默在很多网友看来,多少有点“考砸了不想说话”的意思。

而岚图汽车的态度就显得更坦诚一些,他们公开表示,这次测试反映的是整个行业在面对极端情况时共同的技术瓶颈,大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懂车帝方面也一再强调,他们做这个测试的初衷,不是为了给车企们排个名次,而是想做一次大规模的科普,让普通老百姓真切地看到,我们现在能买到的辅助驾驶,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这场测试的结果,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网上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质疑测试的公平性,比如不同车辆设定的跟车距离不一样,可能会影响最终结果。

但更多的人认为,瑕不掩瑜,这次测试的意义重大,它至少戳破了厂家们用华丽辞藻堆砌起来的营销泡沫。

懂车帝央视实测36款车,特斯拉表现最佳,其他品牌集体翻车-有驾

一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就明确指出,目前国内市场上所有的车,不管它宣传得多么神乎其神,在技术上都属于L2级辅助驾驶。

这个“L2级”是什么概念?

说白了,它就是一个“聪明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一个“能替你开车的司机”。

驾驶的主体永远是人,司机必须全程保持专注,手不能离开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公安部门也紧跟着发声提醒广大车主,现在所谓的“智驾系统”绝不等同于“自动驾驶”,如果因为轻信宣传,完全撒手不管而导致事故,驾驶员需要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所以,这次看似让车企们集体“丢脸”的测试,从业内人士和清醒的消费者看来,反而是一件大好事。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的真实面貌,也给所有沉浸在“科技幻想”中的人们提了个醒。

那些“路上能睡觉”、“全程无接管”的宣传语,以后大家听听就好,千万别当真。

这次测试最大的贡献,就是把选择权和判断权真正交还给了消费者。

我们终于明白,在现阶段,任何辅助驾驶系统都只是辅助,它可以在你疲劳时帮你一把,但绝不能替代你的大脑和双手。

买车时,要理性看待这些功能,开车时,更要把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毕竟,再先进的雷达和摄像头,也比不上一双时刻关注路况的眼睛和一双随时准备操控方向盘的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