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比亚迪巴西卡马萨里工厂迎来首车下线,标志着比亚迪在拉美地区的本土化战略迈入全新阶段。这座总投资55亿雷亚尔(约合71亿元人民币)的工业综合体,不仅是比亚迪海外最大乘用车生产基地,更将成为拉美地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枢纽。
比亚迪巴西工厂从建设之初便贯彻绿色理念:生产全程使用巴西太阳能与水能供电,配备雨水回收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屋顶采用自然采光设计。工厂首期年产能达15万辆,生产车型包括海鸥和宋Pro等热门新能源车,未来还将覆盖更多纯电与混动车型。这一绿色工厂的落地,不仅助力巴西交通运输脱碳进程,更展现了比亚迪“技术为绿色未来服务”的核心价值观。
巴西工厂是比亚迪“全球技术+本地生产”模式的典范。工厂70%员工为巴西本地人,未来将创造超2万个就业岗位;供应链方面,全面投产后进口车比例将控制在10%以内。这种深度本土化不仅降低了关税和物流成本,更通过适应当地需求的产品设计(如优先投产SUV车型)赢得了市场——2025年5月,比亚迪在巴西纯电市场占有率高达92.16%,每10辆纯电车中有9辆来自比亚迪。
选择巴西巴伊亚州建厂,源于其港口优势、政策支持及辐射能力。工厂生产的车辆将覆盖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国,配合比亚迪自建滚装船队(如运力达9200辆的“深圳号”),形成“本地生产+区域出口”的双轮驱动。比亚迪巴西总经理李明曾表示:“这里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的平台。”
当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辆海鸥电动车驶下生产线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拉美最大新能源车基地的背后,是中国品牌征战海外市场的荆棘与荣光。
2022年,比亚迪在巴西仅售出260辆车;2023年销量飙升至1.7万辆;2024年突破7.6万辆,同比增长328%。截至2025年5月,比亚迪已占据巴西纯电市场92.16%的份额,甚至超越丰田、本田等老牌车企,跻身巴西汽车品牌销量前四。这样的爆发式增长,源于精准的本土化策略:针对巴西偏好,推出海鸥(最畅销电动车型)、宋Pro混动等11款车型;
·
· 经销商从2024年100家扩张至2025年180家,覆盖所有州首府;与合作伙伴建成最大充电网络,450个充电桩支持“无感充电”。
· 早期巴西消费者对中国车的“低端”刻板印象严重。比亚迪通过赞助足球赛事、联合本土媒体试驾,并凭借海豚车型获评“巴西年度汽车”,逐步重塑品牌形象。
巴西阶梯式提高电动车进口关税至35%,迫使比亚迪加速本地化。工厂从签约到首车下线仅用2年,创下巴伊亚州工业项目速度纪录。
工厂建设期间,因中巴工作习惯差异引发摩擦。比亚迪通过招聘70%本土员工、设立跨文化培训机制,最终将差异转化为团队多元创新力。
巴西工厂是比亚迪海外布局的缩影:在泰国、匈牙利等地,同样的故事正在上演。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所言:“真正的全球化不是简单出口,而是融入当地经济肌理。”首车下线只是起点,随着产能释放,比亚迪能否在拉美复制中国市场的成功?答案或许藏在巴西街头越来越多的海鸥电动车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