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两三年前,油电混动仍是丰田手中引以为傲的王牌,全球销量突破2500万台,一时间风头无两。
但进入2024年,这项曾被视作尖端的技术,似乎已遭冷遇。特别是在国内市场惨败后,丰田迅速对外宣告:必定会推出插电混动车型。
这表明,曾风光无限的油混技术,即将被其最坚定的推崇者丰田弃之不顾,最终沦为历史的遗迹。
这就让人费解了,曾经风靡一时的油混汽车,为何会突然被插混车型比下去呢?
为此,我询问了一些油混车主,他们坦言,这类车型看似完美,实则存在三大难以忍受的缺陷,使用时实在让人无法容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还得从油混汽车的设计初衷说起。
油混汽车的设计初衷是什么?
说来也怪,很多人觉得油混汽车和传统燃油车一样,是早就存在的老物件,事实并非如此,这项具有革新意义的技术诞生的时间,其实并不久远。
确切地说,1997年,丰田量产了全球首款油混汽车——普锐斯Prius。
有意思的是,早在70年代,生产一台成熟油混汽车所需的技术,也就是米勒循环发动机和密封镍氢电池,就已经全部具备了。
但在当时,油混汽车的发展还面临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汽油价格低廉。
让人觉得好笑的是,到了90年代,这个问题很快就不存在了。随着海湾战争的爆发,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从6美元飙升至13美元,翻倍的涨幅让人们纷纷感叹用不起油了。
提到这段历史,有一点常被忽略,那就是当时美式汽车为了解决能耗问题,急于实现电动化。
别小看这件事。因为一旦美式汽车电动化成功,我国汽车行业就不会有如今“弯道超车”的机会了。
就在这个关键节点,丰田普锐斯横空出世,改变了历史。它在燃油车的基础上加入一块电池,并引入能量回收系统,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一经推出,便迅速占领了市场。
其结果是,油混汽车的出现,直接遏制了美式汽车电动化的趋势。而在多年后,又为插混汽车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插混汽车的设计初衷就明白了。
插混汽车的设计初衷是什么?
一提到汽车这类先进发明,人们总觉得是从国外引进的,似乎插混汽车也是如此,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因为插混汽车的缔造者是比亚迪。
准确地说,2008年,比亚迪在我国西安打造出了全球第一辆插混汽车——比亚迪F3DM。
有趣的是,比亚迪研发插混技术,起初其实是出于无奈。但正是这份无奈,为多年后丰田与比亚迪的命运转折埋下了伏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丰田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不仅执着于成本控制,还热衷于构建技术壁垒。这使得其他车企在油混技术领域难以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比亚迪只能另寻出路,全力研发插混技术。它给燃油车配备了更强劲的电机和更大容量的电池,不仅避开了专利限制,还提升了车辆的性能和降低了功耗。
但致命的是,初代插混汽车存在严重的技术缺陷,再加上制造成本高昂,因此在诞生后并未迅速崛起,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都比较缓慢。
直到2021年,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才解决了平顺性和省油的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一项事物的成功,不仅要依靠自身实力,还需要借助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机遇。
一方面,比亚迪学到了丰田成本管控的精髓;另一方面,史无前例的政策补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插混汽车兼具了两方面的经济性优势,使得比亚迪王朝系列车型强势崛起,压制了油混汽车的发展。
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油混汽车为何会惨败给插混汽车了。
油混汽车为什么败给插混?
虽然油混汽车并非毫无优点,但从车主的实际使用感受来看,它存在三个让人难以忍受的硬伤。
第一个硬伤是油混汽车价格过高。
或许很多人认为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是虚假的,但用在油混汽车上,这个说法却很合适——它的价格确实太高了!
以2021年的卡罗拉双擎为例,入门级车型的价格不低于21万。
由此可见,丰田完全是把这项技术当作奢侈品来销售,导致其定位十分尴尬:普通人买不起,土豪又看不上——这样的车型能火才怪!
尽管2023款车型降价到13万,展现出极大的诚意,但已经于事无补。
第二个硬伤是纯电续航能力太差,形同鸡肋。
虽说油混汽车的优点是不需要充电,但究其原因却很可笑——电池太小了。
说白了,油混技术坚持以燃油为主,只是为了将内燃机多余的热量回收转化为电能,才安装了一个小电池,纯电续航一般也就20公里左右。
与之相比,插混汽车不仅续航更长,而且由于电池更大,智能化功能也能轻松实现,档次明显提升。
第三个硬伤是政策补贴的取消。
说白了,既然油混汽车已经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什么还要推崇它呢?不仅国内是这样,海外的政策补贴也在迅速向电动汽车倾斜。
正因如此,丰田才会放弃油混技术,转而研发插混技术。
总而言之,不管是哪种汽车,其能否辉煌,技术并非关键,主要还是看时运——运气来了,即使是看似普通的事物也能取得成功。
例如,油混汽车的崛起,归根结底是因为油价上涨;而它的衰落,也是因为油价进一步上涨。
就在此时,插混汽车将油耗降至2.9L,自然就成了新的热门车型——难道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