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王女士骑行哈啰单车时,车轮突然锁死,她重重摔倒在地,面部受伤。报警、就医、维权,换来的却是一审法院的驳回判决。她不是唯一一个。北京、武汉、佛山、天津,越来越多的骑行者在等红灯、上坡或短暂停留时,遭遇车辆无预警锁车,轻则擦伤,重则骨折。这不是骑行事故,而是系统在“杀人”。
全国至少41起明确报道的摔伤案例,背后是6亿用户的集体不安。哈啰、青桔、美团等平台均承认存在“长时间静止自动锁车”机制,但规则模糊、提示缺失。哈啰称30分钟未动即锁车,青桔和美团设定20分钟至1小时不等。可用户交谈片刻、等个红灯,就被判定“遗忘车辆”?天津刘先生在车座上停留20分钟,系统未发任何有效警告便远程锁车,平台事后改口称“车闸故障”,却无法解释订单记录中的锁车指令来源。
技术本为便利,如今却成推责工具。平台动辄以“误触还车”“前一用户远程锁车”搪塞,实测却证明移动中无法完成锁车。更严重的是,武汉城管查获数十辆“一码多车”车辆——同一二维码绑定多辆车,导致系统识别错乱,误判骑行状态。这是赤裸裸的违规扩张,为抢占市场牺牲安全底线。算法在后台无声运行,用户却在街头用身体承担错误代价。
已有司法判例表明,平台并非无责。北京朝阳区法院曾判决共享单车公司因车闸失灵赔偿用户七成损失。上海闵行法院虽驳回王女士诉求,但明确指出:若能证明车辆缺陷或系统故障,平台必须担责。问题在于,数据掌握在平台手中,用户举证艰难。每一次“系统无异常记录”的回应,都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安全权的漠视。
这不是简单的服务瑕疵,而是公共安全事件。6亿人日均出行依赖的工具,不应成为移动的风险源。平台必须停止将“用户已提车”作为万能免责牌,那不过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令禁止的不公平格式条款。算法设计必须“安全优先”,在状态不明时保留用户控制权,而非单方面终止服务。
我们骑行在城市的街道,不应骑行在企业的数据黑箱之上。建立第三方数据核验机制,制定强制性安全标准,让每一次锁车都有迹可循、有责可追——这不该是奢望,而是底线。
当技术失去敬畏,摔伤的不只是骑行者,还有公众对共享经济的最后一丝信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