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MEGA为何遭遇市场抵触?深层原因分析

几年前,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混动技术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从理想ONE到L系列,每一款车都精准戳中了家庭用户的痛点——大空间、多屏幕、沙发座椅,甚至被网友戏称为“移动的客厅”。然而,当理想推出首款纯电MPV车型MEGA时,画风却急转直下。有人吐槽它的造型像“保险柜”,有人直接喊出“棺材车”的外号,更有人拿着计算器质问:“电池成本才4万块,凭什么卖56万?

一、从“整条街最靓的崽”到“过街老鼠”

2024年3月,一位北京车主在商场偶遇理想MEGA展车,第一反应是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这车怎么和我家保险柜撞脸了?”没想到评论区瞬间炸锅:“不说还好,一说越看越像棺材”“设计师是不是刚参加完殡仪馆招标?”这些调侃像病毒一样传播,甚至有人给车尾P上“奠”字表情包。更致命的是,这种负面印象一旦形成,就像502胶水一样粘在消费者脑子里——后来有车主坦言:“原先觉得这车挺独特,被网友一说,现在每次看到都心里发毛。”

理想MEGA为何遭遇市场抵触?深层原因分析-有驾

理想MEGA的造型争议,本质上暴露了产品定位的错位。市面上热销的MPV,比如丰田埃尔法、腾势D9,外观要么霸气商务,要么圆润稳重,而MEGA的子弹头造型和溜背设计,显然想吸引年轻家庭用户。但问题在于,真正愿意花50多万买MPV的家庭,要么是二胎奶爸,要么是三代同堂,他们更在意“坐得舒服”而不是“长得另类”。一位退了订金的用户直言:“我宁可开辆普通面包车带全家出游,也不想被人指指点点说像送葬车队。”

二、定价迷之自信:真当用户是韭菜?

如果说外观争议还有审美差异的成分,那么价格问题则直接踩中了消费者的雷区。理想MEGA定价55.98万,比自家增程式SUV车型L9顶配还贵10万,更比竞争对手小鹏X9贵出20万。有汽车博主拆解成本后发现,这款车用的电池、钢材、玻璃都是基础款,冰箱彩电大沙发也是从L9“平移”过来的老配置。网友调侃:“唯一的创新可能就是车顶多装了个‘棺材钉’。”

理想MEGA为何遭遇市场抵触?深层原因分析-有驾

更让用户心寒的是续航焦虑。一位计划从北京自驾去大连的车主算过账:开油车说走就走,3小时换人开完全程;但开纯电车,光是规划充电站就得耗掉半天,“充电半小时只能恢复80%电量,路上但凡遇到排队,全家都得在服务区啃泡面”。相比之下,小鹏X9标配800V高压平台,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300公里,蔚来ES6还能直接换电,3分钟满血复活。理想MEGA的5C超充技术听起来高端,但全国超充站数量还不到蔚来换电站的零头,用户实际体验就像“拿着金饭碗要饭”。

---

理想MEGA为何遭遇市场抵触?深层原因分析-有驾

三、用户信任崩盘:从“宠粉狂魔”到“甩锅达人”

理想汽车过去能成功,靠的是“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的策略。奶爸想要大空间,理想直接把车做到5.3米长;宝妈想要带娃神器,车里塞满屏幕和冰箱。但到了MEGA这里,理想突然玩起了“教育用户”的套路——李想公开表示:“我们要重新定义高端纯电MPV。”可惜消费者根本不买账。有网友吐槽:“你定义你的,我钱包捂我的。”

理想MEGA为何遭遇市场抵触?深层原因分析-有驾

更败好感的是销量下滑后的反应。当MEGA月销量从3229台暴跌到1145台时,理想先是甩锅“有人故意抹黑”,接着被曝出二手平台出现大量准新车转卖,有的甚至里程表刚过100公里。与此同时,公司启动大规模裁员,5600名员工突然失业,赔偿方案还被吐槽“管理层毫发无损,底层背锅”。一位被裁员工自嘲:“我们就是李想口中的‘优化成本’。”

---

理想MEGA为何遭遇市场抵触?深层原因分析-有驾

四、对手的降维打击:小鹏X9和蔚来ES6做对了什么?

在理想MEGA跌跟头的地方,小鹏X9和蔚来ES6却跑出了黑马姿态。小鹏X9把价格压到35万级,全系标配后轮转向系统,5.3米长的车身转弯比Mini还灵活,第三排座椅能一键电动收纳,后备箱塞得下7个行李箱。更关键的是,X9延续了小鹏“技术宅”的人设,发布会上不谈情怀只秀参数,反而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值”。

理想MEGA为何遭遇市场抵触?深层原因分析-有驾

蔚来ES6则用“海底捞式服务”征服高端用户。别的品牌让车主焦虑充电,蔚来直接铺了2400多座换电站;别人吹嘘智驾多先进,蔚来标配4颗激光雷达,算力足够用到2030年。一位车主分享经历:“有次半夜车胎扎了,蔚来专员带着备用胎开车50公里来救援,还送了一杯热咖啡。”这种体验,远不是“冰箱彩电”能比拟的。

---

理想MEGA为何遭遇市场抵触?深层原因分析-有驾

五、理想MEGA给行业上了一课

理想MEGA的失利,本质上是一场“自信过剩”引发的翻车事故。它提醒所有车企:用户愿意为实用价值买单,但不会为CEO的梦想溢价。当一款车脱离真实需求,再华丽的营销话术也救不了场。就像网友总结的:“你可以造一辆贵的车,但不能造一辆让我觉得自己是冤大头的车。”

如今,理想汽车一边降价保销量,一边砍掉智驾团队“节衣缩食”,而小鹏和蔚来仍在扩大技术优势。这场博弈印证了一个真理——汽车行业的竞争,最终拼的是对用户需求的敬畏,而不是自我感动的“颠覆式创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