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那天,我站在汉L和唐L展台前,听销售小哥说“5分钟充400公里”,旁边一位开油车的大哥撇了撇嘴。我没吭声,因为三个月前我也是那个大哥。
充电5分钟跑400公里?比亚迪汉L、唐L这次OTA升级,让那些排队加油的车主开始坐不住了
说实话,当初听说比亚迪要搞千伏高压架构,我心里也犯嘀咕。毕竟咱们这些老司机都知道,充电这事儿向来是电动车的软肋——要么在服务区干等半小时,要么冬天续航打个对折。可这次在广州车展上看到汉L和唐L的实测数据,多少有点刷新认知的意思。
兆瓦级闪充听起来挺玄乎,翻译成人话就是:你去服务区上个厕所、买杯咖啡的工夫,车子基本就能满血复活。汉L能补进400公里续航,唐L也有370公里。按照普通人一周200公里左右的通勤里程算,这个补能效率确实够用了。当然,前提是你得找到配套的超充桩,这个暂且不提。
更有意思的是它们的动力参数。汉L四驱版810千瓦的功率,零百加速2.7秒,极速305公里每小时——这数据放在十年前,大概率得挂个跃马或者蛮牛标。唐L作为七座SUV,3.6秒破百也不算慢。混动版本的油耗倒是让人意外,汉L亏电状态下百公里3.9升,唐L也就4.9升,比某些日系小轿车还省。
这次OTA升级的“车位到车位”功能,算是把智驾体验往前推了一截。设好导航,车子自己从地库出来,上路跑高速或者城区,到了目的地还能自己找车位停进去。我有个朋友最近在测试这套系统,他说早高峰在二环路上开,手动干预次数比之前少了不少。当然,遇到加塞或者临时变道的情况,还是得自己接管,这个得说清楚。
车机系统也做了些调整。接入那个DeepSeek大模型之后,语音交互倒是流畅了些,不过这玩意儿到底好不好用,还得看日常场景的容错率。至少从展台的演示来看,识别准确度比上一代强了点。
新车色里那个“西子蓝”挺特别,据说用了特殊珠光粉,不同角度看颜色会变。展厅灯光下确实有那么点意思,但日常洗车保养会不会麻烦,这个还真不好说。橄榄绿那款倒是挺低调,适合不想太张扬的人。
价格方面,限时政策把汉L DM的起售价拉到了19万出头,唐L DM也就21万多点。这个区间其实挺敏感,往上有理想L系列,往下有一堆新势力在卷。比亚迪的优势大概在刀片电池和供应链成本控制上,但能不能打动那些在意品牌调性的年轻人,还得看后续的口碑发酵。
底盘用的前双叉臂后五连杆,配合那套云辇阻尼控制系统,跑山路的时候悬架韧性还行。但说实话,这个级别的车,底盘功力多少都差不太多,真正拉开差距的反而是那些细节——比如隔音、座椅包裹性、方向盘手感这些摸得着的东西。
安全配置倒是给得挺足,汉L标配12个气囊,唐L也有11个。车身用了不少2000兆帕的热成型钢,电池防护也按高标准来的。这些东西平时看不见,但关键时刻或许能派上用场。
“人车家”那套生态听起来挺美好,车机能控制家里的空调和灯光,快到家的时候自动触发回家模式。实际体验怎么样我还没试过,不过这类功能通常都有个磨合期,刚开始用可能会遇到各种小状况。
坦白讲,这两款车的产品力确实在往上走,尤其是补能速度和智驾能力这两块短板补得比较明显。但市场这事儿,从来不是光靠参数就能搞定的。你看小米SU7、问界M7那些车,技术指标未必比汉L和唐L强多少,可人家就是卖得火。
说到底,买车这事儿七分理性三分感性。有些人看重充电速度和续航里程,有些人在意品牌故事和设计语言,还有些人就是想要那种“开出去有面子”的感觉。比亚迪这次更新,算是把硬件基础打扎实了,至于能不能打动更多人,还得看它接下来怎么讲故事。
展台旁边那位开油车的大哥后来又转回来看了两圈,临走时问了句充电桩的覆盖情况。我想,这大概就是市场变化最真实的样子——从质疑到观望,从观望到动心,差的或许就是最后那临门一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