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还在关注那个新能源盘子里两三年划算的事儿,突然发现银河E5的消息像一颗炸弹——续航直接飙到61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估计还要取决于路况和温度吧),老实说,觉得这比起几年前还硬核很多。你知道,现在哪怕是十多万级别,续航都成了看人的指标。
我记得自己刚看到这个消息时,电话那头跟销售聊着,你们这升级这么大,续航变610,意味着我长途跑一趟,充一次电够,再跑几百公里都没压力吧?他笑着回复,差不多,最远能跑六百多了,关键还得看实际路况。
感觉像升级了个燃油车的油箱容量,不过是纯电的。最直观的对比,E5的续航比京坦(那款在同价区的电SUV)高了至少8%,而且升幅还会让那些刚跨入电动门槛的小时候想象不到的。(这段估算,样本少,体感其实还得更具体去试驾)
你知道的,续航这个事我看不光是比里程,更像是我一次充满能走多少路。对呀,比如说我估算一个普通通勤距离:每天上下班80公里,月平均通勤20天,一个月就1600公里。按610公里续航,理论上充一次就够了(实际也不可能,但说这话,只是心理暗示)。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挺在意那外放电的功能。听说支持6.5kWh的额外电池,实际用来露营,挺合算。比如说,冰箱、投影仪或电磁炉,能撑个4小时。你知道,有时候出去郊营,想用个户外投影看个电影,竟然不用带繁琐的备用电源。
那你会问,实际用电的效率如何?我试着估算一下:电磁炉大约耗电1.5到2.0kWh一小时,要煮一锅火锅,还得留点备用。对比来说,带个6.5kWh电池,总耗电大概9-13kWh(这不算做充满的情况下),每公里电耗约0.2-0.3kWh,假设百公里耗电是15kWh,那成本大概是2元/公里(2023年电价估算,体感可能有偏差)。
这让我觉得,实际上外放电是不是更偏向场景限定用,但用得顺手的话,真有点像戶外的轻便发电站。而且,网传这底盘技术,加上军工级的电池安全,安全感最大化——试过和朋友开玩笑,这车能不能开个越野?又不是真的越野车。他噗嗤笑:你得知道,那种测试都不是开玩笑,动力和安全都能扛过去。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片,那个电池包,简直像超级英雄的盔甲——笼式结构+多层防护,一颗芯片都不用担心着火爆炸。更别说,中汽中心的各种弯弓射箭的试验,皮外伤、超压甚至坦克碾压,都没让它掉链子。那我在想,没细想过,这种车到底有多少钱的冗余安全度在里面?(这段猜测不确定)
说到这,朋友还说,你觉得车厂对这安全测试是真的投入,还是走个流程?我其实一直偏向后者多点,但银河E5能拿到双五星,越来越让我觉得,至少不会让人踩到陷阱。
你有没有试过,比如在具体驾驶中,续航到底是不是能真正用出来?我个人感觉,还得结合天气、开车时候的速度变化去考虑——说白了,别的车也是一样。
对了,顺便问一句:你觉得,长续航的电池,跟电池安全平衡到哪儿算得上刚刚好?我在想,材料、结构固然重要,但怎么用和怎么控有时候才是关键。
回想刚开始写这个篇的时候,心里其实还挺担心,毕竟这些核心黑科技要面临的,是复杂严苛的市场和供应链博弈。毕竟,一个五年计划背后,是无数制造工人和研发人员默默无闻的坚持。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总觉得,能做到既安全又长续航,有没有可能是伟大的假象?)
这车颜值还算不错,配置也够用,价格区间又正,好像拼命装大的感觉更容易容忍了。是不是,大家都在看住了的那个零点上等待,出现一点真情实感或者坑的蛛丝马迹?
我开玩笑说,我可能还更喜欢那种不期然的细节——比如车门关上的那声啪,或者车内的那个Closing感——那比什么科技指标都重要。
可你说,未来会不会拆出个能跑600公里还带露天影院的电动车?还是说,这只是我一天到晚瞎猜——到底,真正能用的场景,是不是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里,像那个车上的灯,又淡又柔,仿佛在告诉你:放心,一切都在掌控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