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中环告士打道。如果你细心点,能听见街头疾驰而过的不再是熟悉的引擎轰鸣,而是低沉、像猫步一样安静的电驱马达声。花衬衫的地盘车司机卷着车窗,里头却不再是丰田、奔驰、宝马的盾标,而是越来越多脑袋“电亮了”的LOGO——极氪、名爵、小鹏。就在十月十三日,刘銮雄的极氪车队缓缓驶入极氪香港门店,他人未下车,车队已成绿流。有人路过不无感慨:曾经奔驰S500和埃尔法挂过的“I Love You”专属车牌,如今也下嫁给了极氪009。
香港的汽车江湖,所谓“港风”神车,豹纹西装加咖啡色座椅的丰田埃尔法早已励精图治到处都是,但现在谁能想到顶级MPV首席逐渐被来自深圳、杭州的品牌各种围猎?九月最新上榜的香港私家车登记量,头十里国产新能源车占了七个名额,极氪单月546辆市占第一——这数据不怕停电也亮瞎不少老车友的眼。
对香港人来说,车不只是代步,还是身家面子的体现。以往看起来没点外媒背景的品牌,车主自己都觉得开出去缺点气场。可专业视角看,转折点就是功能+性价比+适配度集体反杀。极氪、小鹏,乃至名爵这种“内地老字号”,各类智能化座舱、电动按摩椅、智能语音还直接带粤语,配置比埃尔法全,价格却只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也难怪这些车慢慢地从实验品变成新潮炫耀品,再变成朋友圈强力安利对象——甚至连富豪也乐于下场带货。
当然,国产车在香港搞定的不仅仅是配置和价格。香港是典型“小而密”城市,地都寸金寸土,MPV弯转难成了所有家庭用车的死穴。国产新势力声称原地掉头要命后轮能转,数据摆出来的确是比埃尔法那大车屁股更灵活。香港买车讲究税费优惠,燃油车牌照一年动辄上万,电动车平均下来只需千把块,有了“一换一”政府补贴,内地新势力更是以补贴价大开杀戒。
车市变局的源头里,谁也撇不开政策红利。香港2035停售燃油车的“路线图”已经路人皆知,早年人嫌电车“充电难”,结果现在小鹏、极氪一边搞门店、一边自己和本地运营商联合修桩,有钱又有技术,手段比老外干脆得多——哪怕老外品牌还在楼上咖啡厅等风来,国产新车门口都能插上快充。曾有人说香港地小桩少,国产厂家笑而不语,转身和“电屋苑”计划一起大包大揽,私家楼宇停车位都逐步实现全覆盖。
但我还是想提醒一句,现象背后的复杂现实并非单一维度胜利那么简单。客观说,国产车的崛起是市场、技术、政策、用户观念和国际金融多重博弈交点的自然产物。它既有香港高税负+新能源激励政策的大环境,也有内地供应链把电车做成白菜价、豪车配置变标配的行业自信;还有不少技术本地化,比如CarPlay、粤语语音、后轮转向,背后是对“用户场景”的精准嗅觉。这事儿交美国车企来做,怕是做梦都不敢想。至于说“日本德系品牌的日落西山”,其实只是彼一时此一时,生意人做买卖,等市场风向再起,说不定还能看到他们的“灵魂反扑”。
身份回到现实。香港并不是个理想主义电动车发烧人乐园,更多是一块审慎、务实、美丽又残酷的试炼场。电动车便宜、好用,就像“烧鹅饭加蛋”,谁都乐意多加一份;充电若真能方便到像楼下买菜,谁还留恋那个每周油站排长龙的年代?甚至,厂家嘴上的“拿下香港是高维跳板”也不全是高调宣传。金融、资本、右舵、本地化调试样样都把香港变成了内地车企出海英联邦及东南亚的必经关卡。
当然,江湖中总有人心不死,“国产攻港”也可能只是轮回的一个片段,过了巅峰全民拥趸期,香港消费者也不排除“回头杀”推回特斯拉、日本什么氢能源。毕竟,港人心里对品牌调调和身份认同的敏感,可不是三两件智能新玩意或几张补贴支票就能一劳永逸抹去。
 
  
  
 说到底,今天的内地国产电动车在香港风生水起,倒也未必是“新车即正义”,更像是一次科技、市场、政策和文化误打误撞的多线缠斗。电池技术升了一级,补贴骤然给力一把,充电难点突然消失一半,品牌调性又恰到好处地撞中了新一代心头好。成功,往往不是最完美的,也未必是最理想的,而是最及时、最适合那个时间点罢了。
我有时会想,假如有一天充电桩跟楼下港式奶茶铺一样多,内地电动车连租车行的门槛都能填满,会不会到最后大家都习惯了“舒服就好”的取向,哪还分什么香港、内地还是日本货?只是,人和市场都有点喜新厌旧,下一个风口会在哪,谁能预言?你要是现在做了选择,以后,也许还能参与这一切的新故事。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