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新车研发是一项高度复杂、跨学科协作的系统工程,尤其对于全新车型,往往需要数百名工程师协同作战三年以上,即便是改款项目也需要两年左右周期。
本文档详细梳理了国际主流车企如福特/长安与通用/上汽所采用的整车研发流程,揭示了中国汽车企业在正向开发体系构建中的关键路径与管理逻辑。
在研发流程层面,文档对比了两大典型模式:福特/长安采用V形开发模型,强调从整车到零部件的逐层分解与验证,流程划分为3大阶段、12个节点,注重前期目标定义与后期数据变更控制,突出项目全过程管理与同步开发机制;而通用/上汽则采用平台化架构思路,将流程分为4个阶段、8个关键节点,强调交付物的状态演进与输入输出逻辑,重视并行工程与试验验证体系,体现出更强的模块化与可复制性优势。
整个新车型开发过程设置了多个核心里程碑,从最初的战略规划与市场调研,到项目立项、方案批准、工程发布、产品工艺验证,直至试生产与正式投产,每个节点都对应明确的交付成果与评审机制。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工程验证阶段引入了多轮样车迭代机制,包括MULE骡子车、S0软工装样车、S1首序工装样车、S2全序工装样车,再到OTS正式工装样车,逐步逼近量产状态。
后续还设有TTO工装验证、MCB制造确认、DE尺寸工程认可、PPV产品工艺验证等多个环节,确保设计与制造的高度匹配。
文档特别强调了国内OEM与合资企业在研发体系成熟度上的差距——国际品牌凭借标准化流程模板,在成本与进度控制上更具优势,风险更低。
因此,借鉴先进流程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成为本土企业缩短开发周期、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路径。
此外,针对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文档制定了详尽的试车驾驶与安全管理规范。
涵盖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试制、试验、存储、充电、转运及维修全流程的安全要求。
例如明确规定动力蓄电池绝缘电阻需大于100Ω/V,整车高压电路绝缘电阻须达500Ω/V以上,并对高压线束颜色标识(橙黄色波纹管)、防水防尘等级、电磁兼容性等提出强制标准。
在操作层面,要求所有高压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配备绝缘手套,严格执行高压维修开关断开、等待放电等安全程序。
特别是在雨天试验、事故响应、车辆拆解等高风险场景下,制定了详细的应急处置流程,确保人身与车辆安全。
总体来看,这份规范不仅是车企内部研发管理的操作指南,更是中国自主品牌迈向高质量、体系化、安全可控发展的重要体现。
出品方:QDSJ
发布时间:2025年
本文由【报告派】研读,输出观点仅作参考。精品报告来源:报告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