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你走进任何一家4S店,销售员大概率会热情推荐大众朗逸、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这些合资品牌燃油车。它们曾经是家用轿车市场的“顶流”,就像奶茶界的珍珠奶茶一样经典。但今天,当消费者站在展厅里,销售可能会先问:“您考虑新能源车吗?”——这个细节,揭开了合资燃油车正在经历的一场“攻防战”。
消失的“神车”与逆袭的国货
翻开2025年3月的销量榜单,一个现象格外扎眼:日产轩逸单周销量跌到4595辆,比两年前直接“腰斩”。要知道,这款车在2022年还能轻松月销过万,甚至被网友称为“滴滴师傅最爱”。而它的对手比亚迪秦PLUS DM-i,却靠着“油电同价”的策略,两个月卖出4.4万辆,硬生生把合资燃油车拉进了价格战的泥潭。
轩逸的困境不是个例。大众朗逸虽然还能以单周5660辆的成绩登顶,但销量同比下滑了33%。另一边,五菱宏光MINIEV、比亚迪海豚这些国产新能源车,却像“黑马”一样冲进榜单前五。一位汽车经销商私下吐槽:“现在卖合资燃油车就像卖诺基亚手机,客户进店先问有没有优惠,然后转头去看新能源车了。”
合资车的“护城河”还牢靠吗?
合资燃油车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在B级车市场(中型轿车),凯美瑞、雅阁、帕萨特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13款合资B级车卖出138万辆,同比增长10%,就连宝马3系这样的豪华车,单周也能卖出4757辆。这说明,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信任感还在,尤其是那些预算20万以上的家庭用户,依然愿意为“可靠”“省心”买单。
但问题在于,合资车的优势阵地正在被“蚕食”。国产新能源车从两个方向发起进攻:
1. 低价抢市场:比亚迪海鸥起售价不到8万,却标配智能座舱和快充功能,直接挤占飞度、POLO的小型车市场;
2. 高端打技术:蔚来ET5、比亚迪汉瞄准20万以上的中高端市场,用智能驾驶和超长续航吸引年轻白领。
更让合资品牌焦虑的是,消费者的心态变了。一位90后准车主在论坛上留言:“我爸那一辈认大众丰田,但我更关心这车有没有语音助手、能不能OTA升级。”
电动化掉队,智能化“瘸腿”
合资燃油车失守的核心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在电动化上迟到,在智能化上迷路。
2020年,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只有5.7%,而到2023年,这个数字飙升到59.4%。反观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5.1%,相当于“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合资车企总部在欧洲或日本,决策流程长,等他们决定推电动车时,中国市场已经被比亚迪、特斯拉‘分完了蛋糕’。”
智能化更是合资车的“软肋”。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辅助驾驶的重视度高达90%,远超欧美。但合资燃油车的车机系统,却经常被吐槽“像老年机”。一位车主抱怨:“我花20万买的迈腾,车机居然会卡顿,导航还得用手机支架。”相比之下,比亚迪的海豹已经能实现自动泊车和高速领航,价格还更便宜。
未来:燃油车不会消失,但必须“进化”
尽管新能源车势头凶猛,但燃油车并不会彻底退出舞台。博世中国曾统计,30%的电动车用户在换车时又回到了燃油车怀抱。这说明,不同动力形式各有生存空间。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守住份额的关键在于两条腿走路:
1. 燃油车“智能化”:新上市的奔驰E级、途观L Pro已经搭载L2+级辅助驾驶,证明油车也能玩转科技;
2. 新能源“本土化”:长安马自达推出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电动车EZ-6,东风本田则一口气发布三个新能源子品牌,试图用“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翻盘。
更重要的是,合资品牌需要重新理解中国用户。一位车企高管反思:“以前我们总把欧洲的设计直接拿来,结果中国年轻人嫌内饰老气。现在必须让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甚至从手机厂商挖产品经理。”
写在最后:一场关于“时间”的赛跑
今天的家轿市场,像极了一场“龟兔赛跑”。合资品牌像那只曾经领先的“兔子”,靠着燃油车的积累暂时领先;而国产新能源车则是“乌龟”,用电动化和智能化一点点缩小差距。
但这场比赛的终点线并不固定。正如长安马自达高管所说:“如果合资品牌今年还不全力‘卷’新能源,未来可能连10%的份额都保不住。”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却是件好事——无论你选择油车还是电车,竞争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价格下探,最终都会让普通人开上更好的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