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乾崑生态大会就快到了,现场一堆科技炫技消息铺天盖地。作为一个从事汽车行业多年的码农出身的自媒体作者,说实话,我对这些高端技术的炫耀免疫力已经逐渐变弱。毕竟,真正能落地的方案,才是我和车主们关心的焦点。
比如这次推出的启境品牌,官方定在11月20日晚发布。听到启境这个名字,我第一反应是:新车?还是新品牌?结果前面说是品牌的发布时间,这点我还算比较靠谱——市场和科技一向合作不离不弃。其实我也在琢磨,为什么一定要选这个时间点?是不是和某个行业大事件相呼应?还是纯粹为了抢个黑五之前的热度?可能都对。
我还特别关心,这次的技术亮点——4D毫米波雷达。别笑,我也刚查了下资料,4D说起来挺科幻的。实际上,就是在传统雷达上加了个空间感和速度感两维,还结合了多普勒效应。听得就头晕,但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让车能更远、更准、更快地感知远处车辆的动态。
最远探测距离280米,我去……也就是说,大部分市区堵车时,能提前两三个车道捕捉到前面那台突然刹车的卡车。这在交通事故频发的城市中很直观:我在倒车入库时,旁边突然有辆车直接蹭过来,70%的可能我都能提前估算到。多普勒测速的加入,让这个功能变得更精——是加速还是减速?这些细节可以精确到秒内反应。
你想象一下:驾驶者在某个快到弯道时,车辆自动提醒——前方30米那辆SUV速度明显变快。你不需要抬头看,不需要打开眼镜导航,车子早就懂了。说到懂,我还注意到一句话——多普勒效应可以精准测速。我就脑补,大概是用气流中的频率偏移来测速度?不管怎么说,就是让车更聪明。
但这个聪明到底对普通用户意味着什么?我问身边开车的朋友,他们的反馈很扎心——每天堵车,装个高级雷达也没啥大用。这就像你用带夜视功能的新款手机,效果还没我用旧款的清晰,但你会觉得自己牛逼一些。
有个细节我自己特别喜欢: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雷达旁还搭了个多普勒子阵列。这个阵列实际上就像你在听那组乐队,声音越多,能捕捉的信息越丰富。汽车就像这个乐队,数据越多,反应越快。你说,未来如果能集成到自动驾驶系统里,至少我不用担心突然横冲直闯的人。
不能太乐观。我觉得体感还是要打个折扣。毕竟,距离280米、在高速路上才能发挥威力,而在十字路口或繁华市区,能用到的场景少了很多。因为有遮挡、干扰,甚至天气影响。我还记得之前某个厂家也是宣称超远探测,结果用几个月后就都噎了——实际效果打了个折扣。
说到补充一点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也许这些黑科技未来会成为标配。毕竟抢先一步,品牌就能标榜自己技术领先,反正很多消费者不太懂,反而觉得花多点钱值。但我心里打个问号——这些前沿技术能真在用车中落地多少?还是挂个名、贴个标签,其实用处有限?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这个数据远听起来挺实在。
说到安全,当然想到的是驾驶成本,甚至保值率。那辆老途观,日常保养每年大概1万左右,修理和保险额外加起来差不多它的净车价。新技术能帮我省点心?我猜——不好说。光是装个毫米波雷达,加上系统调试,成本其实不低。估算一下,车载雷达+l双芯片,最低也要几千块。未来随着量产,可能会降低一点,但我觉得差不多也就是几百块的新成本。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不由自主笑了),之前跟一修理工聊天,他说:车里装的这些雷达、传感器,修起来比引擎还麻烦。我差点没笑出来。确实。硬件是硬件,软件调试更难,尤其是自动驾驶一大堆细节优化。可能维修的标准任务会变得更复杂。
你觉得,能把这280米检测落实到实际驾驶中吗?我觉得在城市里,最宝贵的还不是距离,而是反应速度。因为我相信,真正能救命的,还是有人敏感的反应。有时候,那种手不由自主,眼睛看得快的车载辅助,比起复杂的传感器背后那些算数大法,更实用。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会不会觉得,这些高科技越用越像个壳子?其实没啥用,但我在用,心里就爽。就像我有个朋友说的:技术不能是个炫耀的工具,更要解决真问题。嗯,可我还在想,未来真的会像他们说的那么安全吗?或者,反而会变得更依赖这些东西。
汽车逐渐变成了一台会观察、会算数的移动终端。我相信,随着技术成熟,车里的感知会变得更贴地,但我也清楚,这个行业,路还长。技术再牛,最终还是要落到用的人。我们这些普通司机,会接受这些变化吗?还是会觉得麻烦多一些?这点我还真挺好奇。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