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荣23公里脱手驾驶背后:长安UNI-T凭何成为首个20万以下L3量产车,9家车企入场券争夺战暗流涌动

朱华荣23公里脱手驾驶背后:长安UNI-T凭何成为首个20万以下L3量产车,9家车企入场券争夺战暗流涌动

说起来这个话题,我还挺有感触的。前两天和几个车友聚会,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这个L3自动驾驶。有人说是噱头,有人说是趋势,反正各种观点都有。

我开车也有十几年了吧,从手动挡开到自动挡,再到现在的各种辅助系统,真的是见证了汽车技术的发展。记得最开始那会儿,倒车影像都算是高科技,现在这些自动驾驶技术,说不定几年后也会变成标配。

长安这个UNI-T,我还真的体验过。我一哥们儿年初提了一台,非要拉着我去试试这个L3功能。说实话,刚开始我是有点怀疑的,毕竟之前用过不少所谓的“智能驾驶”,体验都挺一般。

不过试了之后,感觉还真不一样。特别是在堵车的时候,这套系统确实能帮上忙。你想啊,北京早高峰那个堵法,以前得全程紧绷着神经,现在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虽然眼睛还是得看着路,但没那么累了。

说到朱华荣那次23公里的演示,当时我也看了直播。老实说,那会儿看着挺悬的,毕竟是在开放道路上,万一出点什么事儿……不过现在想想,可能人家就是要用这种方式证明技术的可靠性吧。毕竟做汽车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没有十足把握谁敢这么搞?

这次工信部发的这个准入名单,长安、蔚来、问界这些品牌都在里面。说白了,这就像是拿到了官方的认可。但关键问题来了:L3和L2到底有啥区别?

朱华荣23公里脱手驾驶背后:长安UNI-T凭何成为首个20万以下L3量产车,9家车企入场券争夺战暗流涌动-有驾

简单说,就是责任归属的问题。以前开L2辅助驾驶,出了事还是你负责。现在L3状态下,车企得担责任。这个变化可不小,意味着厂家对自己的技术有足够信心,敢于承担法律风险。

长安UNI-T这套硬件配置确实挺丰富的。什么5个毫米波雷达、6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听起来就像个移动监控站。不过硬件堆料是一回事,软件算法又是另一回事。关键还是看实际使用效果。

我那哥们儿就挺满意的,特别是上下班通勤的时候。他说以前开车回家已经够累了,现在在拥堵路段能稍微缓解一下疲劳。当然,该注意的还是得注意,系统提醒接管的时候反应要快。

有一次我们一起开车出去,走的是京津高速,路上车不多,他就开启了这个L3模式。说实话,看着方向盘自己转、油门刹车自己控制,还是挺神奇的。虽然我知道技术原理,但真正体验的时候还是会有点紧张。

从技术角度来说,长安这套系统针对中国路况做了不少优化。咱们国家的交通环境,外国品牌想完全适应还真不容易。电动车到处钻、外卖小哥横冲直撞、各种不守规矩的驾驶行为,这些都是中国特色。

我记得有个数据说,应对“中国式加塞”的成功率能到92%。这个数字听着还行,但现实中遇到的情况可能更复杂。不过话说回来,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的,或许过一段时间这个数字还能更高。

朱华荣23公里脱手驾驶背后:长安UNI-T凭何成为首个20万以下L3量产车,9家车企入场券争夺战暗流涌动-有驾

价格方面,20万以下能买到L3,这个门槛确实不算高。想想几年前那些概念车上的自动驾驶功能,动不动就是天价,现在能普及到这个价位段,说明技术成熟度在提升,成本也在下降。

保险这块儿现在也在跟进,出了专门的“智驾险”。我觉得这挺有必要的,毕竟涉及到责任划分的问题。数据黑匣子记录接管前的驾驶数据,用来分析事故原因,这些配套措施逐渐完善,说明整个行业在朝着规范化发展。

不过我个人觉得,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判断。机器可以处理大部分常规情况,但遇到突发状况,人的直觉和经验还是很重要的。就像我们开车这么多年,有些危险情况是凭感觉就能察觉到的,这种经验很难用算法完全模拟。

从长远来看,自动驾驶肯定是个趋势,但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技术需要时间验证,法规需要完善,车主也需要适应。现在的L3技术,主要还是在特定场景下缓解驾驶压力,想要完全解放双手,估计还得等一段时间。

说到底,开车这事儿还是要靠谱第一。新技术值得尝试,但安全意识不能松懈。我的观点是,把这些智能系统当作辅助工具就好,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自己的判断。毕竟路况千变万化,最好的自动驾驶系统,可能就是一个经验丰富、时刻保持警觉的老司机。

话说回来,看着现在这些新技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作为老司机还是挺感慨的。也许再过几年,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但不管技术怎么发展,安全驾驶的本质不会变,这个道理我觉得永远都不会过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