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站在一条宽阔的大街中央,左手是刚刚交付的问界M8,右手是已经掉队的途乐,谁知道你会选谁?现场只有一台测距仪和一个问答框。没人喊口号,也没人高喊“民族自豪”。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排行榜,国产车冲到前面,外资品牌靠边站——我说,这种感觉,像多年没拆封的老警局卷宗突然翻篇,字迹干净,但气味已变。
2025年8月的大型SUV销量榜,某种意义上,是车市的刑事侦查大案。你甚至能闻到线索的味道——电动化、智能化、市场预期被大规模收割,证据链条清晰可见。榜首是国产新能源车型,前九名被国产车团灭包揽,连续剧里总讲“翻盘”,但这一次,剧本写得太过高效,几乎没有悬念。问界M8再度夺冠,2.1万辆的销量,写在榜单上,也是写在一众老牌合资、进口厂牌的脸上:你们已经不是主角了。
如果要搬一台刑侦录音机,把这个榜单每个数据扒一遍,能发现什么?老外的车,也不是不卖了,奔驰GLS卖出665辆,宝马X7只剩下266辆;连迈巴赫GLS这种曾经的加价神器,也只能落在朋友圈炫富截图里,占据某个无法量化的小圈子。再看看那些快要消失的型号——雷克萨斯LX、英菲尼迪QX80、丰田红杉、太浩,销量掉到了个位数。比警局归档文件还要寂寞:有名字,但没多少人在意。
我不打算煽情地说这叫“国产品牌逆袭”,也不觉得外资、合资都是时代的淘汰品。一切都只是技术和市场逻辑推着你往前走。荣登榜首的问界M8,和季军问界M9加在一起,3.1万辆的总销量,无论是挂华为“赋能”招牌还是主打智能座舱,归根结底,成交是客户选出来的。数据是尸检报告,桌面调查后只有清单,没有悼词。倒是那些不断被创新拉高门槛的车型,例如乐道L90(1.1万辆),领克900(6860辆),还有理想L9、腾势N9这些名字,不再神话,只是成了新一代家庭群聊里的实用选择。
国产新能源的胜利在今天已经不算新闻。这场“反转”不是悬疑剧里的快速追凶,更像惯性下的嫌疑人自动投案: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如今只剩售价和商标能用来撑门面。市场份额的转移,像案发现场里的鞋印,清晰却无声。如果非要找个“受害者”,只能说是那群还在执着于“大排量自吸”、“进口身份认同”的老用户,像老警察喝着过期的速溶咖啡,面对侦查体系的智能化转型,心里多了一分自嘲。
但案件里总不会只有“嫌疑人”。作为旁观者,得承认技术变迁其实也被上游供应链和政策环境推着走。智能化、电动化已成不可逆趋势,是市场自发也好,是国家导向也罢,结果就是硬生生切换了“叙事主角”。看着问界、乐道、理想、领克一排排新名字堆在榜单前九,传统燃油车越来越像案卷最后几页的“特例补充”。每个季度数据出来,车企的销售动员大会气氛都像警局的早班点名:有的人下了岗,有的人值了夜班,有的人,变成了数据。
当然了,销量虽然代表转型速度,但不代表一切都是“好”的。许多国产厂牌虽然技术升级、配置加码,背后也有隐痛——高强度市场竞争和不断内卷的价格战,最终可能变成压榨研发和服务的“刀片”。科技进步不等于完美交付,智能座舱也有失灵的时候,“爆款”车型也能遇到批量售后问题。你说问界M8、乐道L90是“实力黑马”,我同意;但问他们售后工单和零部件回收率有多少,估计他们自己也心虚。国产完胜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在某种意义上的高压绝地反击——赢了销量,输了安全感。
有时候车圈像我曾经遇见的刑侦案子:表面一切风平浪静,暗地里分赃结构极其复杂。榜单上席卷一切的国产车,其实也在换电瓶、修中控、内部试错的泥潭里打滚。合资、进口品牌的落寞,也并非一夜之间被“吊打”,而是防线被一点点蚕食、价值观被一点点拆解。回想那些曾经流行的“大排量进口”观念,大多数也如一宗旧案——细节被时间洗刷,只留下一句“时代变了”。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这个榜单,我只能说证据摆在这儿,国产确实完成了从“追赶”到“主导”的历史性转变。不需要民族主义,也没法全靠技术主义。太多变量和偶然,就像刑侦现场里最难搞的“非限定性线索”:明眼人都看得见,但最后谁能用好,还得看日常运维和底层创新。一边是风光无限的市场数据,一边是客户群体的若即若离。也许下次榜单里谁又翻了车?也说不准。
我时常琢磨,车市和刑侦其实很像:永远要做最坏的打算,才有机会看见最好结果。所以国产终端销量全面领先这件事,是阶段性胜利,不是永久标配。榜单前十只剩下一款燃油车,合资、进口品牌彻底被挤进小众领域,但留给市场和用户的,仍然是那些关于智能化、可靠性、体验到底哪家更优的开放性疑问。这个故事还能怎么续集?也许只有下一个“月度销量榜”才能揭开迷底。
你说,如果有一天,我要在问界M8和途乐之间再选一次,会不会连“哪台是进口”都变成不重要的小细节?这不是一句客气话,也不是一句结案陈词。市场,始终是最冷静的法官。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