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特斯拉!拆车学技术,反着抄作业

逆向学习引爆小米汽车

“拆车、砍版、反着来”:小米YU7撕开了汽车业“抄作业”时代的遮羞布

2025年初,北京的小米汽车研发中心里,三辆特斯拉Model Y被送进了拆解车间。接下来的三个月,工程师们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拆,最后竟然记满了17本台账。这可不是普通的“竞品分析”,而是雷军给YU7项目组下的硬任务:“学透它,但别照着抄。”

三个月后,YU7一上市,18小时内就锁定了24万台订单,直接炸翻了整个行业。这时候大家才明白:这场从零件开始的“逆向学习”,其实藏着小米从一个“造车小白”变成“赛道搅局者”的全部秘密。

致敬特斯拉!拆车学技术,反着抄作业-有驾

小米汽车战略抉择

2022年夏天,小米的汽车会议室里气氛有点紧张。空气中仿佛飘着两张PPT。左边是理想L9的销量曲线,发布半年就卖了12万辆,那句“彩电、冰箱、大沙发”的口号成了行业标杆;右边是SU7的研发进度表,纯电轿车这条赛道上,除了特斯拉Model 3,几乎没人能成功。

那时候YU7才刚立项,团队吵得最厉害的问题就是:“我们是跟着理想做增程SUV,还是冒险赌一把没人敢碰的运动型SUV?”

雷军在会上甩出了一组数据:当时已经有23家车企宣布要跟进“大空间增程SUV”,其中11家直接对标理想L9的尺寸,8家连“后排冰箱”的位置都抄得一模一样。“多孩家庭的市场就那么大,几十款车挤进来,最后还不是‘卷配置、降价格’的死循环?”他一边说一边敲着桌子,“用户想要的不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而是‘别人给不了的,我才有’。”

精准预判市场趋势

这个判断后来简直准得离谱。2023年到2024年,增程SUV市场真的爆发了“百车大战”。有个新势力品牌为了抢市场,把后排屏幕从15.6英寸直接升级到17.3英寸,结果因为电池容量不够,续航直接从550公里掉到了480公里,上市才三个月,销量连理想L9的零头都不到。

而小米当时选择的是运动型SUV这个赛道,那时候竞品还不到五款,而且大部分都是传统车企“油改电”的产品。这可不是运气,而是他们真正看透了用户需求的本质:当其他车企都在追求“家庭用车的面子”时,小米却看到了“年轻人开车的里子”——驾驶的乐趣、续航的安心感、智能化的体验。这些被“大沙发”掩盖的真实需求,恰恰就是一片蓝海。

硬核解剖课

雷军说“买三辆Model Y拆开学习”的时候,脸上还带着笑,但其实背后是工程师们连续三个月没日没夜地“啃骨头”——简直就是一场硬核的“解剖课”。

第一辆Model Y被拆了车身结构,发现特斯拉用的“一体化压铸”技术真牛,能让车身轻12%。不过小米的工程师也发现了问题:后门框在碰撞测试里强度还有提升空间。

第二辆拆的是电池包,特斯拉的4680电池确实厉害,能量密度高。但小米团队一算账,发现如果换成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再配合800V高压平台,续航能多出200公里,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账。

第三辆拆的是智能座舱,Model Y的车机反应速度让团队都挺惊讶的。但问题来了,它的语音助手只能控制空调和导航,太局限了。于是小米决定把手机上的“小爱同学”深度植入到车里,实现从车窗升降、座椅按摩,再到各种功能的全场景语音控制,真正让语音助手“能干大事”。

所以说,雷军那句轻松的话,背后可是工程师们拼了命的研究和对比啊!

致敬特斯拉!拆车学技术,反着抄作业-有驾

带着问题去学的续航设计

这不是简单的“逆向研发”,而是“带着问题去学”。比如说,拆解Model Y的续航管理系统时,工程师发现了一个问题:特斯拉标称的续航是600公里,但一上高速开空调,实际只能跑480公里左右。用户骂“续航焦虑”,其实不是怕“跑不到”,而是怕“算不准”。

所以项目组就决定,YU7的续航必须“实打实、明明白白”地标注。比如它标的是835公里,那是在“全程开空调24度、时速100公里”的条件下测出来的,甚至比实验室的标准还要严格。

最有趣的是在拆车过程中的一些“意外发现”。比如Model Y的座椅用的是“35密度的海绵”,坐起来偏硬,特斯拉的逻辑是“运动型车需要支撑性”。但小米团队调研后发现,中国用户既想要运动感的支撑,又不想长途开车腰酸。于是他们就把座椅设计成“35密度+45密度”的双层结构,表层软弹,底层支撑,这个小细节后来被很多用户在提车评价里反复提到:“开了3小时高速,腰不酸,这座椅比Model Y舒服多了。”

拆解式学习与创新

这种“拆解式学习”的核心,其实是“对标优秀的榜样,但不盲目崇拜榜样”。特斯拉是个很好的老师,但小米的目标不是变成“第二个特斯拉”,而是去发现特斯拉还没解决的用户痛点。就像雷军说的:“Model Y确实是一辆好车,但我们想做的是‘比好车更好’的车。”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创新”的方式,比自己闭门造车更高效,也比直接抄作业更有生命力。

“把629公里的标准版砍掉,把835公里的Pro版当成标准版来卖”——这个决定在小米内部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采购团队当时直接“崩溃”了:他们已经给电池供应商下了10万组629公里版本的订单,违约金高达2个亿;座椅、内饰这些配套零件也已经生产了一半,库存积压可能导致成本增加15%。“同学们差点哭晕在厕所”可不是夸张,是真的出现了供应链上的大震荡。

致敬特斯拉!拆车学技术,反着抄作业-有驾

用户信任高于利润

雷军在会上只问了一个问题:“如果用户买了629公里续航的版本,冬天开空调跑高速,实际续航可能不到400公里,他会不会骂小米‘虚假宣传’?”当时整个团队都沉默了。之前SU7的用户调研里,“续航虚标”是用户投诉最多的点,哪怕官方标注符合行业标准,大家还是觉得“被忽悠了”。

雷军说:“用户要的不是参数表上的数字,而是冬天敢开空调、夏天敢开座椅通风的那种底气。”他当场拍板:“就算亏钱,我们也得改;但用户的信任一旦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后来的销量证明,这个“赔钱也要改”的决定有多关键。车子上市后,用户评价里“续航扎实”这个词出现了2.3万次,远超“外观好看”“加速快”这些词。有车主晒出实测视频:全程空调26度,跑高速110码,从满电跑到剩10%,实际跑了758公里,虽然比标注的835少77公里,但已经比Model Y的“表显600,实跑480”强太多了。

这种超出预期的体验,成了YU7口碑爆火的核心原因——用户愿意为“安全感”买单。哪怕价格比原计划的标准版贵了1.2万元,结果3分钟内就下了20万台大定,这就是最直接的投票。

用户至上理念

其实背后体现的是小米的产品理念:“用户体验是1,其他都是0”。从手机时代那句“为发烧而生”,到造车时代强调“续航要给够”,小米一直在做“减法”——去掉那些用户根本用不着的多余配置,把钱花在用户真正关心的地方。

比如说,629公里续航的版本,参数上看起来够用了,但实际体验上可能让用户觉得不够踏实。砍掉这个版本,表面上看好像增加了成本,但实际上却赢得了用户的长期信任。这种“宁愿自己多承担一点,也不让用户体验打折扣”的态度,正是很多车企所缺少的——他们总是在算配置表上的性价比,却忘了用户心里真正看重的是什么。

致敬特斯拉!拆车学技术,反着抄作业-有驾

精准踩点助推YU7热销

当YU7的锁单量突破24万台的时候,行业内有人开始说:“小米这是靠手机用户基数来‘导流’啊。”但真正懂行的人心里清楚:汽车和手机不一样,大家不会因为“我用小米手机”就随便买一辆20多万的车。这24万台的背后,其实是因为三个“精准踩点”,才让YU7火了。

第一个点,就是“运动型SUV的定位正好赶上了消费升级”。2025年,第一批“95后”开始迈入30岁,他们买车不再听爸妈说“要买大空间”,而是更关注“开起来爽不爽”“造型够不够潮”。YU7的溜背设计、5.2秒破百的加速、可调悬架,正好戳中了这群“不差钱、但差个性”的年轻人。有汽车论坛的投票显示,YU7车主中30岁以下的占了67%,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38%。

第二个点,就是“长续航解决了新能源车最大的痛点”。835公里的续航,意味着你从北京到济南都不用充电,周末自驾游来回500公里也不用担心充电桩。这种“彻底告别里程焦虑”的体验,比“多一个车载冰箱”更能打动理性消费者。有数据机构统计,2025年新能源SUV用户最关心的三个点中,“真实续航”占比高达42%,远超“车内娱乐配置”的18%。

精准卡位,差异化突围

第三个踩点,就是“特斯拉和理想的‘空窗期’”。YU7上市的时候,特斯拉Model Y还没改款,老款的续航还停留在615公里;而理想i6虽然快来了,但主打的是“家庭六座”,跟YU7走的“运动型SUV”路线完全不一样。小米就正好卡在这个时间点上,用“比Model Y续航多220公里、比理想i6加速快1.8秒”这样的差异化优势,一下子抓住了用户的心。

这不是碰巧,而是“用互联网思维造车”的必然结果。就像当年小米做手机时,是靠用户调研来决定配置一样,现在做汽车,也是靠数据去洞察市场节奏。从立项开始避开红海,到拆车时研究用户痛点,再到上市时精准卡位,每一步都像一个精密的齿轮,咬合着“用户需求”和“行业趋势”,最终让销量这台大机器疯狂运转起来。

YU7的成功,给整个汽车行业打开了一道口子:当很多车企还在“堆参数、讲故事、炒概念”的时候,小米却用最简单的逻辑赢了——“用户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用户担心什么,我就解决什么”。拆Model Y不是“抄袭”,而是“学习别人怎么满足用户”;砍掉续航版也不是“任性”,而是“不让用户为没用的参数买单”;选择运动型SUV也不是“冒险”,而是“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用户群体”。

用户思维的挑战与坚持

这种“用户思维”,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挺难,关键是要有“敢舍弃眼前利益”的胆量。比如说,为了真实续航能力,宁可承受供应链上的损失;为了更好的驾驶体验,宁可不装后排大屏。汽车行业不缺技术,也不缺钱,最缺的是那种真正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决心——不是在发布会上喊口号说“用户至上”,而是在成本和用户体验发生冲突时,敢为体验做出选择;在跟风和创新之间,敢选创新那条路。

致敬特斯拉!拆车学技术,反着抄作业-有驾

用户洞察引领未来

雷军在演讲结尾说:“改变,不是打败别人,而是超越昨天的自己。”这句话,可能就是小米进军汽车行业的注解。从一开始拆Model Y的零件,到后来YU7车型拿到24万台订单,小米给汽车行业上的,从来不是“怎么造一辆爆款车”的课,而是一堂“如何用真实的用户洞察,去对抗行业惯性和浮躁”的课。

未来的汽车市场,属于那些愿意蹲下来听用户说话、愿意沉下心研究产品细节、愿意为了用户体验牺牲短期利益的人。而小米,显然已经拿到了这张入场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