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福特换帅,销量连降,利润靠维修保养

一间会议室,长安福特外滩总部,上半年的例行总结。空调嗡嗡作响,比数据还冷静。杨大勇坐在会议桌一角,桌上摆着几份密密麻麻的销量报表,新车上市计划、竞品走势、利润拆分分析……满屏的数字,两年间,除了一条红线往下斜,外加最后一栏的“利润”,全是灰色。窗口外的黄浦江水,全然不顾长安福特的业绩曲线——大势如水,车企则是在水里扑腾。

换帅这事,总归像是在侦查现场移交指挥权。还不到三年,杨大勇被换掉。作为旁观者,看惯案件现场的证据与动机,难免想起成年人世界的经典台词:“并不是你不努力,只是方向不对。”偏巧,这里的努力和方向都扑了空。

说起来,杨大勇的人设其实挺标准的——“1974年生,51岁,北京理工市场营销专业、大半辈子玩市场,干过公关、新闻发言人,也插手过新能源汽车,上位时自带一长串职务和头衔。”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位不是那种“技术流”,也不算有“合资派”的履历:负责过长安自己的轿车转型、也管过新能源板块,但在合资车型与外方博弈的地带,聚光灯下的实战经验单薄了些。那几年,国产自主品牌全线崛起,比亚迪小鹏蔚来也快要把新能源玩成家常菜——而长安福特,还在菜谱上抠配料。

事后复盘,能看出长安福特的主业是“下滑”,但副业却是“盈利”。这组合听起来像是一个刑侦故事——死者还没断气,遗产却提前分配。2022年销量25.1万辆,下滑17.61%;2023年再跌7.13%;2024年稍反弹也不过24.7万辆。放在2016年巅峰对比,94.38万的数字仿佛是他杀案里的最后一次呼吸。福特此刻像是在病床旁靠着呼吸机续命,医生(长安汽车)却从病人(合资厂商)身上抽血输给自己,利润越抽越多。

但利润,有时候也不是合法赃款——只是旧时代遗留下的铜臭金。而这铜臭来源于“存量市场”,也就是老车主们的换油、保养、配件费,一如独居老人靠儿女寄过来的生活费,眼下勉强够用,但迟早有断炊一天。

这让我想起杨大勇自己的一段话:“福特电马卖一台亏十万,实在亏不起,只能停了。”如果把电马当成凶器,亏损就是致命刀伤。这个新晋新能源本该是合资车厂的转型杀手,结果成了多行不义的自戕利器。写到这里,不禁要自嘲一句:和同行聊发展,总结就仨字,“卖不动”。再细算利润,答案是四字,“靠老本”。

长安福特的数据和杨大勇的轨迹,有点像刑侦现场里一个信号——所有线索都指向“变革会很难”,而拖延只让风险加速。两年多,杨大勇作为“代理执行人”,干得并不算业绩奇佳,也未见举措狠辣。期间,新能源领域只是反复论证、改平台、调整定位,推新速度比政策口号慢了两个节拍。货真价实的新品迟迟不见,电马惨淡销量,剩下的主销产品还是蒙迪欧、锐界这些老家伙,仿佛案件调查迟迟不出初步结论,侦查组只好先边吃边查。

合资车企与外方沟通那场无休止拉锯,其实不只是运营障碍,更像是利益慢性病。长安福特背后,是中美双方的反复博弈——定位、利润分配、产品研发、供应链……一边追着时代跑,一边瞄着账本盘点。有时候,他们不是不想挣快钱,只是老人家有点慢性关节炎,换方向太疼,谁都不乐意主动切刀。

而眼前的“养老板”的盈利方式,终究不是长久方案。你吃老本,大概率只能靠维修、保养,外加零部件供应等服务,一年贡献二十多亿净利润,脸上还得憋着微笑。业务部的同事开玩笑:这叫“尸体会腐烂,但遗体内脏还挺值钱”。对一些新晋品牌来说,起码是骂人的,而对合资公司来说,这还真是实话。

这场人事变动,其实不是一次小范围的“岗位调整”,而像是一种变革信号——杨大勇下台,王孝飞接任,下一步谁能拉拢更多“生意”,谁就是法医实验室里最能开刀的主治医。“你要在新能源市场抢地盘,就得先决定手术方案,不是靠抢救存量,更不是靠老旧利润自我催眠。”当然,这可比法医解析死因复杂的多,毕竟市场和人心都变得太快,谁能靠一个平台升级三次就找到新方向,怕是也得问问上帝。

长安福特换帅,销量连降,利润靠维修保养-有驾

我的职业习惯总是让我盯着那些“边角证据”——比如,长安福特在新能源产品线的犹豫,合资公司在主导权上的筹码交换,甚至利润数据背后的账目移花接木。长安汽车的财报与长安福特的独立利润联动,也许就是“内部供养”体系的典型。对于这一现象,谁都能说两句:“没新车,就拼老车。”可拼着拼着,也许就拼成下一个被边缘化的品牌。公司里的人开会时还喜欢吐槽,“一季度的利润再好,也买不起下半年的未来。”

长安福特换帅,销量连降,利润靠维修保养-有驾

说到底,这个故事并没有绝对的坏人或救世主。杨大勇干了两年,压力之下必有艰难。王孝飞新官上任,能否有新解,也不是凭空预判。这是一个属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变局场,“销量与利润不再同步,新车与旧账互为因果。”我理性地推演,最终答案也许不是谁能赚最多的钱,而是——谁能在市场慢性衰落之前,给出一种全新的“挣法”。

长安福特换帅,销量连降,利润靠维修保养-有驾
长安福特换帅,销量连降,利润靠维修保养-有驾

结尾说白了,这剧情就像每周都要重刷的案情复盘表——你觉得,是拼利润更重要,还是拼销量更紧迫?靠着维修保养吃老本,是汽车公司最后的体面,还是危机的前奏?而人事变动背后,是争权夺利,还是主动自救?

案子还留着证据,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