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吹“国货之光”了,中国汽车出海,是先在自家“蛊盆”杀红眼

朋友,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有意思的现象。

几年前,大家聊国产车,聊的还是“这车三大件行不行”、“小毛病多不多”、“爱国才买”。

现在画风突变,聊的是“这价格捅穿地板了”、“这配置闪瞎眼了”、“隔壁老外排队提车了”。

这种感觉,就像你家楼下那个天天穿大裤衩子、趿拉着拖鞋的Tony老师,突然有一天西装革履地告诉你,他要去巴黎时装周当首席造型师了,你第一反应是“你疯了”,第二反应是“我X,好像还真有点东西”。

中国汽车出海,在发达国家卖爆,这事儿的本质,根本不是什么“国货之光”的浪漫叙事。

这是一场被逼上梁山的绝地求生,是一场在自家角斗场里杀红了眼之后,提着刀去别人家客厅踢馆的血腥故事。

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看懂中国制造业真正的底牌和野望。

1

想搞明白为什么我们的车企疯了一样往外卷,先得看看我们自己家的“蛊盆”有多毒。

中国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蓝海,也不是红海,而是血海里泡着硫酸,上面还飘着一层砒霜。

别吹“国货之光”了,中国汽车出海,是先在自家“蛊盆”杀红眼-有驾

这里面,有几十个品牌,上百款车型,每天睁开眼就一件事:怎么让对手死,以及怎么让自己活得不像条狗。

价格战?那都是开胃小菜。从10万打到8万,从8万干到7万,恨不得买车送司机,贷款免利息。

技术战?更是卷上了天。今天你发个800V高压快充,明天我就得搞个1000公里续航;你整个智能座舱,我就得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全塞进去。这哪里是造车,这简直是在装修KTV包房。

新势力们玩儿命搞营销,传统大厂们含泪降库存,合资品牌们一脸懵逼地看着自己的信仰标不再值钱。

别吹“国货之光”了,中国汽车出海,是先在自家“蛊盆”杀红眼-有驾

结果是什么?

就是利润比刀片还薄,活下去比考公还难。

你以为车企们想出国是为了星辰大海,为了扬我国威?

为了在世界地图上插满小红旗?

为了让金发碧眼的哥们儿都用上中文车机?

扯淡。

最核心的理由就一个字:活。

在国内这么卷下去,大家最后都得完蛋。与其在家里互相捅刀子流血而亡,不如提着刀去外面,看看能不能抢块更大的地盘,顺便给伤口输点血。

别吹“国货之光”了,中国汽车出海,是先在自家“蛊盆”杀红眼-有驾

这就是商业的第一性原理:当生存都是问题的时候,理想就只是个屁。

去发达国家市场,不是一个选项,而是唯一的出路。因为那里的车价更高,利润更厚,能让他们从国内这个修罗场里缓一口气。

说白了,出海不是为了“锦上添花”,是为了“活命续签”。

2

当然,光有想出去的贼心,没有出去的贼胆和贼实力,那叫白日做梦。

中国汽车能去别人家客厅里踹门,靠的不是勇气,而是手里攥着两张王炸。

第一张王炸,叫“供应链自助餐”。

很多人对中国汽车的成本优势,理解还停留在“人工便宜”上,这是上个世纪的老黄历了。

现在的成本优势,是一种近乎变态的系统性碾压。

一辆新能源车,最值钱的是什么?电池。

别吹“国货之光”了,中国汽车出海,是先在自家“蛊盆”杀红眼-有驾

全球超过60%的动力电池产能,捏在我们手里。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两家,就跟自助餐厅的老板一样,今天想吃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您随便点,管够,还便宜。

这就像打牌,桌上最大的那张牌就是你家印的,对手怎么跟你玩?

电机、电控、智能座舱、各种芯片传感器……一个电话打出去,一个小时内,配套的供应商就能拉着货出现在你工厂门口。这种效率,简直就是把整个产业链都变成了你自家公司的部门,效率高到令人发指,成本低到让对手怀疑人生。

用个粗俗的比喻,传统车企巨头们造车,像是在高级餐厅点菜,每道菜都精致,但也都贵得要死,还得等半天。

我们的新势力造车,就像开了个超级豪华自助,从海鲜到甜点,所有好东西都在那儿摆着,想吃什么拿什么,还都是自己后厨现做的,成本被压到了极致。这就是典型的喂到嘴里。

这种模式下,我们能用别人一半的价钱,堆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料。

你卖20万的车,我敢卖10万;你车里放个小屏幕,我敢给你塞个IMAX进去。

这种降维打击,在商业上,叫不讲武德。

第二张王炸,叫“科技快班车”。

过去我们总觉得,德系车稳,日系车省油,美系车肌肉。我们呢?我们好像啥也不是。

新能源时代直接把桌子掀了。

大家都不玩发动机、变速箱了,直接换赛道,比谁的电池更牛,谁的系统更智能。

这就好比一群练了二十年长跑的大爷,突然被拉去参加电竞比赛,他们连鼠标怎么使都还没搞明白,我们这帮从小泡在网吧里的网瘾少年已经开始秀操作了。

别吹“国货之光”了,中国汽车出海,是先在自家“蛊盆”杀红眼-有驾

智能驾驶、人车交互、OTA升级……这些在老外车上还是选配、甚至闻所未闻的东西,在我们的车上早就成了标配。

别吹“国货之光”了,中国汽车出海,是先在自家“蛊盆”杀红眼-有驾

我们的车机,能让你在车里唱K、打游戏、看电影,流畅得像你的手机。

很多合资品牌的车机,卡得像20年前的诺基亚,导航都能把你导到沟里去。

这种产品力的代差,让很多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第一次体验后,心态直接崩了:我花了更多的钱,买了个功能机?

这就是典型的快种快收,在新的技术浪潮里,快速迭代,快速验证,用极致的产品体验把还在琢磨机械素质的老牌巨头们打得晕头转向。

3

所以,当一辆配置拉满、设计在线、质量过硬的中国车,用一个让当地人“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的价格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会发生什么?

别吹“国货之光”了,中国汽车出海,是先在自家“蛊盆”杀红眼-有驾

品牌的忠诚度?历史的沉淀?

在绝对的性价比面前,这些东西都脆弱得像一张餐巾纸。

普通老百姓过日子,谁不是精打细算?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傻子才不干。

但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硬仗,现在才刚刚开始。

你以为把车卖出去就赢了?

幼稚。

当你的车开始在别人的地盘上抢食,你动的就不是几家公司的蛋糕,而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尊严。

接下来你要面对的,是来自【平台、对手、用户、监管】四方的全面绞杀。

对手怎么搞你?

BBA、丰田、通用这些老炮,会眼睁睁看着你抢走他们的午餐吗?他们会疯狂游说,要求政府提高关税,设置技术壁垒,用“国家安全”、“数据隐私”这些大帽子来给你穿小鞋。商战的本质,从来都不是产品好就牛逼,而是谁更能掀桌子。

监管怎么卡你?

欧盟的碳关税,美国的安全审查,各种奇奇怪怪的法规会像雨点一样砸过来。今天说你电池不环保,明天说你软件有后门。总之,规则是他们定的,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

用户怎么看你?

“便宜没好货”的刻板印象,不是一天两天能消除的。建立品牌信任,就像健身,你靠打针吃药(降价促销)催出来的肌肉是虚的,只有一天天在健身房里流汗,用时间和口碑熬出来的,才是真家伙。这需要漫长的投入和耕耘。

别吹“国货之光”了,中国汽车出海,是先在自家“蛊盆”杀红眼-有驾

所以你看,中国汽车出海,绝对不是一趟轻松的旅行,而是一场极其残酷的远征。

它成功的那一天,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而是成了“全球链主”。我们不仅能生产螺丝钉,还能定义最终产品的标准、品牌和价值。

别吹“国货之光”了,中国汽车出海,是先在自家“蛊盆”杀红眼-有驾

它意味着我们的制造业,彻底完成了从依赖廉价劳动力的“要素驱动”,到依赖技术、品牌和系统效率的“创新驱动”的终极蜕变。

一辆小小的汽车,背后是一个国家材料科学、精密制造、软件工程、能源技术、金融服务乃至文化输出的集大成。

它能征服最挑剔的发达国家市场,就等于向全世界宣告:那个曾经只能在产业链下游喝汤的小伙子,现在已经长成了能跟老炮们同桌吃肉,甚至制定宴席规则的狠角色。

别吹“国货之光”了,中国汽车出海,是先在自家“蛊盆”杀红眼-有驾

这,才是中国汽车出海背后,真正令人血脉偾张的图景。

这事儿难吗?

难。

风险大吗?

大。

值得干吗?

废话,都杀到这一步了,回头路,早就没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