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最近有点烦。
他那台跑了4万公里的紧凑型轿车该保养了,4S店的小哥一个电话打来,说下次保养该换变速箱油了,费用1200元。
老张在汽配城转了一圈,发现同样标号的油加上工时费才600出头。
但一想到三年前买车时销售说的"不在4S店保养就脱保",他愣是没敢下手。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到底该不该继续在4S店保养?
质保期内到底该不该守着4S店?我查了份2023年的行业报告,说有63%的车主在三年质保期内至少回过4次4S店。这里头门道可深了。去年我认识个开大众速腾的车主,车刚过两年就出保了,结果发动机异响去4S店一查,说是未按标准保养导致的正时链条故障。虽然最后通过第三方鉴定发现是通病,但耗费的精力足够再买两次保养了。所以说,质保期内真不是钱的事儿,真要出问题,4S店那套"未按原厂流程保养"的说辞真能让你头大。
不过也不是所有项目都得在4S店做。前两天跟汽修厂的老李喝茶,他指着店里工单说:"你看这台卡罗拉,车主自己买了原厂机滤,我们帮他换个油水分离器才收80。"原来现在很多4S店在质保期内,只要用原厂配件,就算在外面做基础保养也认账。但这里面有个关键,就是必须保留完整的保养记录,每次都要有盖4S店章的结算单。去年广州有个维权案例,车主在途虎养车换了滤芯,结果4S店不认账,后来法院判决说只要配件合规就不算脱保,但前提是得有完整的票据链。
过了三年质保期,那可真是海阔天空。我跟踪了5个三年车龄的车主,有3个转投连锁维修店。其中开日产轩逸的李姐最有发言权,她说原来在4S店1200元的保养,现在连锁店800元还送全车检查。但有个细节要注意,她特别叮嘱:"空调滤芯这种还是去4S店买,上次在汽配城买的装不上,气得师傅直摇头。"这话在理,现在很多车型用模块化设计,连空气滤芯的安装角度都有讲究。
说到核心部件保养,真不是吓唬人。去年某德系品牌召回事件,就是因为正时链条设计缺陷,但4S店以"未按手册保养"为由拒绝免费更换。后来国家质检总局介入,发现其实问题出在设计缺陷,但车主还是多掏了3000块工时费。所以像发动机保养这种大事,最好还是用原厂配件。不过现在很多第三方保养店都能提供原厂同等级别配件,价格还能砍下来。就像北京某汽修连锁的老板说的:"我们跟主机厂配件商直接合作,质量有保障,价格还能打七折。"
现在有个新趋势,就是年轻车主更看重保养透明度。我表弟刚提了辆特斯拉Model 3,根本不去4S店,直接在蔚来的合作网点做保养。"他们把整个保养流程做成视频发给我,连换了几个螺丝都看得清清楚楚。"这种数字化的服务模式,正在改变传统保养的生态。不过传统燃油车车主就没这么幸运了,去年上海消保委的调查显示,仍有42%的4S店在保养时存在"小病大修"的情况。
对于那些五年以上的老车,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我采访的几位车主都说,过了五年反而更愿意去4S店做季节性保养。比如冬天换雪地胎,夏天换空调滤芯,这些项目在4S店虽然贵点,但胜在省心。不过日常保养基本都转投第三方了。杭州的网约车司机王师傅有个金句:"我的朗逸跑了8万公里,除了大保养都在汽配城弄,但每半年还得回4S店做个免费检测,就当给车做个体检。"
说到自行保养,真不是随便谁都能上手。我试过自己换雨刷,结果把支架拧滑丝了,最后还得去4S店花200块处理。不过像更换玻璃水这种小事,跟着抖音教程十分钟就能搞定。现在有些APP还能扫码识别配件,比如"汽配城"APP扫一下空气滤芯,马上显示适配车型和价格,比在4S店被宰要强得多。
最近有个新政策值得关注,交通运输部新出台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明确要求,4S店不得限制车主选择维修渠道。这意味着以后维权更有底气了,但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门道。比如保留好三电系统的保养记录,这些电子系统的维护如果出问题,4S店可能还是会扯皮。有位比亚迪车主就吃过亏,自己换了电机冷却液,结果4S店说影响质保,后来发现只要提供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报告就能解决。
说到底,保养这事儿就像看病,小毛病自己抓药,大病还得找专家。我认识个修车二十年的老师傅,他的建议挺中肯:"过了三年质保,基础保养可以出去做,但每十万公里要做次大保健。发动机拆解这种事,还是交给专业机构。"现在很多4S店推出"透明车间"服务,车主可以通过手机看实时保养画面,这种折中的办法或许值得考虑。
最后给各位车主提个醒:不管在哪儿保养,记得把这四样东西揣兜里——原厂保养手册、配件合格证、支付凭证、完工视频。上个月有个维权成功的案例,车主就是靠这些证据,让4S店承认了自行保养的合法性。现在评论区开放讨论:你在保养时遇到过哪些奇葩事?有没有什么省钱妙招?欢迎分享你的用车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