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级新能源搅局者:智界R7与S7的年轻化暗战
前几天在小区门口碰到老李,他那台开了快十年的SUV正好去做保养。聊着聊着,他突然问我:“你说现在二十五万左右买车,是不是新能源更划算?”我笑了笑,脑子里立刻蹦出最近闹得挺热的智界新R7和S7。
这个价位向来是个尴尬地带——对刚需来说已经够宽裕,但又没到豪华品牌随便挑的程度。以前燃油车时代,豪华牌子能靠标志撑腰,可功能配置就那么回事;而那些走量品牌拼命堆配置,却总被人嫌“牌子不够硬”。这套老规则,在电动车这几年被慢慢撕开了口子。
今年8月,智界放出了两颗“重磅”:新S7起步22.98万,新R7则是24.98万。一听价格,我一个做销售的朋友都愣了一下,说这种定价在20-30万元段里算是真掏心窝子了。他还悄悄告诉我,新车上市一天订单就破一万台,“后台数据吓人”。
其实在这之前,智界内部也折腾过一番。今年8月初,他们跟奇瑞重新签协议,把品牌单独拎出来,由华为主导方向。这事儿外头看平平无奇,但懂行的人知道,这意味着决策链短多了,不用层层审批卡死创意。据说他们还在芜湖搞了个叫“松山湖”的研发中心,北京、上海也各有造型团队,总人数冲到5000+,三年砸百亿进去——光想想这个投入,就知道不是玩票性质。
有意思的是,这次换代之后,那股年轻味儿一下就浓起来。我试坐过一次展车,新R7那款极光绿漆面真挺特别,用的是三重珠光工艺,看阳光下闪动比照片好看多了;S7新增罗兰紫内饰,还镶天然贝母饰板,每块纹路都不一样。我隔壁楼的小伙直接定了一辆罗兰紫,据他说朋友圈晒图点赞比他结婚照还多……销售顺嘴提过,小订阶段选黑曜运动套件的人占八成以上,可见大家对外观和个性化真上心。
不过真正让我觉得它们杀伤力大的,是全系标配HUAWEI ADS 4辅助驾驶系统——包括192线激光雷达、分布式4D毫米波雷达,还有后向固态激光雷达这些硬货。在别家,你得咬牙上顶配才可能体验全功能,而且很多所谓城区领航实际表现差强人意。有位群友自己测过,说他原来的某车型记忆泊车经常半路罢工,而ADS 4那种从一个停车位直接导航到另一个停车位,中间红绿灯、弯道全搞定,让他第一次觉得可以放心交给系统去跑市区路段。
座舱部分倒是让我想起一次长途体验。当时副驾朋友一路打瞌睡,下高速醒来直夸零重力座椅舒服。这次新款把主副驾都升级成123°零重力,加厚坐垫、腿托加热按摩都有,不再像过去只顾副驾享受。另外16.1英寸3K中控屏配21扬声器音响,无麦K歌2.0,我亲眼见有人停在地库唱完两首才走……很符合现在年轻人的用车习惯,把车当作第三生活空间来玩,而不仅仅是代步工具。维修师傅调侃:“以后修音响怕得像修发动机一样仔细。”
也不是没有小插曲。有早期提车用户反映,因为选装颜色要等产线排期,比普通版晚交付近一个月。不过多数人愿意等,说这是为了自己喜欢的样子值当。而且据内部渠道透露,他们正在调整喷涂工艺以缩短周期,这种细节处理速度,看得出背后团队确实灵活不少。
回头再看,当别人还纠结于拉高溢价还是卷参数的时候,智界似乎找到了另一条路径:技术越级+情感共鸣双管齐下。从漆色命名,到用户参与设计LOGO,再到把驾驶者舒适度摆进核心配置表,都透着一种“不按套路”的劲儿。我甚至怀疑,这是他们故意避开传统思维的一场实验,只不过恰好踩中了年轻消费者最软的一根神经线——自我优先,又要面子又要里子的那种满足感吧。
昨天傍晚回家,小区地下库看到第一批交付的新R7停在那里,还没挂正式牌照,一圈邻居围着指指点点,有老人问是不是四十多万的新款,被旁边小伙笑着纠正:“二十五不到。”空气里顿时安静了一秒,然后有人低声嘀咕,“怪不得卖这么快。”至于会不会成为接下来街头的新常客,大概半年后我们就能见分晓了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