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越南,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是戴着斗笠的姑娘,或者是街头巷尾数不清的摩托车。
没错,如今的越南街头,本田、雅马哈这些日本品牌的摩托车是绝对的主角。
但如果把时间倒退回二十多年前,情况可完全不是这样。
那时候,越南的公路上,浩浩荡荡跑着的,绝大多数都是咱们中国生产的摩托车。
从几乎占据整个市场,到后来兵败如山倒,市场份额跌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觉得,肯定是咱们的技术不行,质量比不上人家日本的。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背后的一段经历,值得我们今天所有行业的人去深思。
咱们先来看看当年的越南是个什么样的市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越南经济正在起步,老百姓的收入普遍不高,买汽车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可是,出行又是每天都要面对的刚需,无论是上班、上学,还是做点小生意拉货,都得有个代步工具。
摩托车,就成了最理想的选择。
它价格相对便宜,机动灵活,能适应越南不算宽阔的道路。
所以,越南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摩托车王国”,摩托车保有量非常惊人。
在那个时候,日本的摩托车品牌已经在越南经营多年,口碑非常好,耐用、省油是公认的优点。
可它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贵。
一辆日本品牌的摩托车,价格动辄上千美元,这相当于一个越南普通工人一两年的总收入。
这就好像咱们现在一个月挣五千块钱,让你花十万块钱去买个手机一样,实在是太吃力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当:有海量的需求,但没有价格合适的产品来满足。
机会就这样摆在了中国企业的面前。
当时,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尤其以重庆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
咱们的优势非常明确,就是成本控制和由此带来的巨大价格优势。
当中国摩托车进入越南市场时,它们的价格只有同级别日本车的一半,甚至更低。
一款外观看起来差不多的摩托车,日本人卖一千多美元,我们只卖三四百美元。
这个诱惑力对越南消费者来说是致命的。
于是,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力帆、宗申、隆鑫等品牌,像潮水一样涌入了越南。
越南老百姓一下子就沸腾了,以前需要攒好几年钱才能实现的“摩托梦”,现在只需要几个月的工资就够了。
市场的反应是爆炸性的。
短短三年时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占有率,从几乎为零一路狂飙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挂着中国品牌的摩托车。
日本品牌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市场份额被急剧压缩,几乎退出了主流竞争。
那几年,是中国摩托车产业在海外最高光的时刻之一,也是“中国制造”凭借性价比优势征服海外市场的一个经典案例。
然而,当外部的强大对手被我们自己人联手“打跑”之后,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本该是大家一起维护市场、提升品牌、赚取合理利润的时候,这些率先冲出去的中国企业,却把矛头对准了彼此。
一场惨烈到无法想象的内部价格战开始了。
你卖三百美元一辆,我就敢卖二百八;他看到后,直接把价格降到二百五。
为了抢占多一点点的市场份额,大家开始不计成本地互相倾轧。
价格一降再降,最后甚至跌破了正常的成本线。
做生意总不能亏本,价格战打到这个地步,利润从哪里来?
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产品本身下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偷工减料”。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
为了降低成本,原本应该用足料的钢材车架,厚度被一再削薄;本该使用耐用塑料的外壳,换成了廉价的回收料,太阳一晒就变色、发脆;发动机里的关键零部件,也用了质量差一个等级的替代品。
甚至有些厂商为了降低关税,把整车拆成零件运到越南,在当地找个小作坊组装一下就开卖,质量控制根本无从谈起。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中国摩托车的质量口碑开始直线下降。
刚买回家的时候看着光鲜亮丽,可骑上几个月,各种小毛病就接踵而至。
不是这里异响,就是那里漏油,更严重的甚至在行驶中断裂。
越南消费者开始抱怨,说中国摩托车是“骑半年就得修,骑一年就报废”。
最初因为低价而带来的好感,被糟糕的质量一点点消磨殆尽。
真正引爆危机的,是2004年发生的一起标志性事件。
在越南最大的城市胡志明市,一名男子骑着一辆刚买不久的中国产摩托车在路上行驶时,车架突然毫无征兆地断裂,导致车辆当场散架,骑手也因此身受重伤。
这件事被越南媒体抓住,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它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越南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国产品质量积压的不满情绪。
一时间,“中国制造等于劣质产品”的观念,在越南深入人心。
消费者的信任一旦崩塌,就再也难以挽回。
就在这个时候,之前被挤出市场的日本品牌,看准时机卷土重来。
他们甚至不需要做太多花哨的营销,只是默默地把他们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的产品摆在那里,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越南消费者在经历了被“价廉物不美”的产品伤害过后,宁愿多花一些钱,也要买个放心。
市场的风向一夜之间就变了。
接下来的景象,就是一场溃败。
从2004年到2006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从曾经高达八成的巅峰,断崖式下跌到不足百分之一。
而日本品牌则凭借其过硬的质量和重新建立起来的口碑,迅速收复失地,占据了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市场。
我们用几年时间打下的江山,就因为自己人之间的恶性竞争和短视行为,在更短的时间里亲手葬送了。
这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输赢,而是在商业道德和长远战略上的完败。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段往事听起来依然让人扼腕叹息。
它就像一个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要想真正强大起来,靠的绝不仅仅是低价格,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质量之上的品牌信誉。
如今,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正在经历一个和当年摩托车行业非常相似的阶段,技术突飞猛进,市场飞速扩张,也开始走向世界。
但同时,国内市场“内卷”的现象也愈演愈烈,价格战打得刀刀见红,企业之间互相攻击的口水战也屡见不鲜。
这一切,都让人不禁联想到二十年前在越南发生的那一幕。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它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
越南摩托车市场的这段沉痛往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中国的企业家,时时拿出来看一看,想一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