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方程豹品牌正式推出豹5长续航版和豹8大五座版,其中豹5长续航版定价26.98-32.98万元,豹8大五座版定价37.98-40.78万元。与此同时,品牌也迎来销量节点:豹5累计销量破10万台,方程豹品牌整体销量预计10月底将突破20万台,这一成绩反映出市场对其产品的接受度,但硬派越野“方盒子”从冷门走向主流,除了产品力因素,也与新能源转型期消费者对越野车的需求重构有关,方程豹恰好踩中这一市场窗口期。
此次双车升级的核心亮点集中在三大技术层面,但每项升级都要结合实际使用场景看待。豹5长续航版与豹8大五座版搭载的DMO+平台,支持现有用户OTA升级,这种兼顾新老用户的策略能减少老用户的“过时焦虑”。其首发的“全速域路面感知控制技术”,确实打破了传统越野依赖“暴力输出”的模式,在沙地、泥地、岩石等地形的不同车速下,轮端抓地力和动力稳定性有明显提升,对越野新手而言,操作门槛降低意味着能更快上手,但对资深越野玩家来说,这种“傻瓜式”控制可能会削弱部分手动操控的乐趣,更适合追求“轻松越野”。
智能驾驶方面,豹5乾崑版及豹8全系升级的华为乾崑智驾ADS4,相比前代有实质进步。WEWA技术架构的云端自主学习能力,理论上能让智驾体验随使用时间优化,但实际进化速度仍需看数据积累和算法迭代效率;车位到车位2.0版本解决了此前行车与泊车辅助断联的问题,对城市通勤用户帮助较大,尤其在复杂停车场,能减少剐蹭风险,但在无划线车位的野外场景,这套系统的实用性会大幅下降;全维防碰撞系统CAS4.0的全天候覆盖能力,在高速长途驾驶中能缓解疲劳,但在拥堵路段的加塞预判仍有提升空间,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注意力。
智能互联层面,两款新车搭载的比亚迪智慧生态,优势在于简化操作,语音控制全车设备确实比手动连接更便捷,前排座椅后的生态接口搭配BYDPad,能提升后排娱乐体验。不过,目前适配的第三方生态产品数量仍有限,后续拓展速度将直接影响这套系统的实用价值,且BYDPad需额外购买,对用户而言是潜在成本,这一点需要明确提及。
具体到车型,豹5长续航版26.98-32.98万元的定价,在硬派越野市场中,电驱车型对比同价位燃油越野有续航和日常使用成本优势。CTC底盘电池一体化2.0结构带来的210kmCLTC纯电续航、超1310km综合续航,城市通勤纯电足够用,长途越野减少补能次数,但北方冬季低温环境下,纯电续航折扣仍需用户关注;云辇-P天神版下放,让20多万的车型有了接近百万级越野的悬架表现,颠簸路段滤震更优,但对注重操控精准度的用户来说,偏舒适的调校可能会损失部分路感。座舱内的副驾腿托、前排大床模式、防晕车功能,提升了长途舒适性,帝瓦雷音响的升级增强了听觉体验,但新增的暖风白外观、沙丘棕内饰,审美偏好因人而异,并非所有人都接受这种设计风格。
豹8大五座版37.98-40.78万元的定价,瞄准40万级高端SUV市场,比亚迪、华为、大疆的联合打造使其有差异化竞争力。空间拓展是核心亮点,后排腿部空间和后备箱容量提升,解决了传统硬派越野空间局促的问题,适合家庭使用或户外装备装载,但相比同价位城市豪华SUV,其车身尺寸带来的城市穿梭灵活性仍有不足;副驾及后排多向大腿托、双开门高压冰箱,提升了豪华感,尤其冰箱在夏季长途出行中实用性高,但冰箱占用的后备箱空间也需考量,对有大量装载需求的用户可能存在取舍;湖光绿外观、雪隐灰内饰的独特设计,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智驾小蓝灯的加入提升了辨识度,但这些细节配置对实际使用体验的影响有限,更多是品牌溢价的体现。
安全配置上,方程豹双车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数据需理性看待。豹5的790mm涉水深度、13吨顶压承重、高强钢车身与车架、5层防护电池包及11个安全气囊,纸面数据亮眼,实际极端场景下的保护效果仍需长期市场验证;豹8作为中国首个获C-NCAP五星的混动非承载式车型,“双五星”安全认证体现了其在被动防护和智能安全上的投入,但C-NCAP测试标准与实际道路事故场景存在差异,不能简单等同于“绝对安全”。双车标配的高速爆胎辅助稳停系统,140km/h极限工况下的姿态控制能力,在突发状况下能提升生存概率,但这套系统的触发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还需更多实际案例支撑,且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是保障,但不同地区的服务网点覆盖密度不同,偏远地区用户可能面临维修不便的问题。
从市场表现看,豹5蝉联硬派越野销量冠军,豹8领跑40万级高端SUV,这既得益于产品力,也与当前新能源越野车型选择较少的市场环境有关。随着更多品牌入局,方程豹面临的竞争会加剧。此次双车焕新是系统性升级,解决了部分传统越野痛点,也满足了现代用户对智能、舒适的需求,但并非完美无缺。对消费者而言,若追求“轻松越野+日常实用”,且能接受当前智能系统的局限性,这两款车值得考虑;若注重极致操控或对第三方生态适配要求高,仍需观望后续升级。整体来看,方程豹在电驱越野领域的探索有积极意义,但“人人可野”的目标,还需更多产品迭代和市场验证才能真正实现。
全部评论 (0)